转型中国的社会正义问题

转型中国的社会正义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邓正来
出品人:
页数:618
译者:
出版时间:2013-6
价格:76.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953578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社会学
  • 政治哲学
  • 邓正来
  • 中国
  • 正义
  • 社科
  • 当代中国
  • 社会正义
  • 转型中国
  • 社会发展
  • 公平正义
  • 制度变迁
  • 公民权利
  • 公共政策
  • 法治建设
  • 社会运动
  • 公平与效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正义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罗尔斯、诺齐克,再到弗雷泽、霍耐特等大家,一直围绕着正义问题争论不休。针对这个困扰世界学界和全球社会的老大难问题,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邓正来、郝雨凡两位先生检视既有的相关研究,精心汇集了最具代表性的相关论文,试图通过当代学者的细致梳理,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正义的思想渊源、历史脉络、学派分野等诸多方面。更重要的是,结合当下转型中国的社会现实,探究在中国语境下实现社会正义的思想资源及其可行性,是一部最权威的、最前沿的社会正义研究文集。

作者简介

邓正来,1956年生,2013年初病逝于上海。生前曾担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辑刊》主编,《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主编,《复旦政治哲学评论》主编,《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科学和指示社会学,侧重法律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研究。

郝雨凡,1989年荣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国际问题中心麦克阿瑟研究员,美国科盖特大学政治学教授, 亚洲研究何鸿毅讲座教授。现任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院长, 政治学教授, 博导,澳门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美国科盖特大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已出中文近作有:《中国外交决策》、《布什的困境》、《白宫决策》、《瞬间的力量》、《限制性接触》、《无形的手》、《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等。

目录信息

第一辑 关于社会正义的一般理论
论正义 Mortimer J. Adler 著邓正来 译
关于正义的元伦理学解读 刘清平
“社会正义”的拟人化谬误及其危害
——哈耶克正义理论的研究 邓正来
康德论社会公正 程立显
沃尔泽的多元正义理论评析 何包钢
论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平等观 葛四友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与多元正义述评 冯颜利 贾可卿
试析庞德的社会正义论说
——以利益理论价值诉求的转向为视角 杨晓畅
社会公正论 王海明 孙英
走向微观正义
——一种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的视角 陈忠
资本占有剩余价值在什么意义上是不符合(或符合)正义的 孟捷
社会公正的理论与英国的实践分析 李秉勤
第二辑 社会正义及其他
罗尔斯论自由及其优先性 H.L.A.哈特 著邓正来 译
罗尔斯与自由的优先性 姚大志
人权平等与社会公正 甘绍平
廉洁政府与社会公正 何增科
正义与幸福 周濂
试论社会主义与法治转型的社会理论逻辑
——兼及转型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 孙国东
论个人主义与社会公正的三重关系 李靖 钟哲
平等或不平等的效率分析 李建德
正义:制度与观念 高国希
第三辑 中国语境中的社会正义:理论与实践
齐物平等与跨体系社会 汪晖
批判性的儒学与社会公正 [美]安靖如 著王善博 译
政策预期与政策认同及其对于社会公正的意义 桑玉成
以分配正义推进社会进步 顾肃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关系研究:内视、自觉与正义 纳日碧力戈
情理:变通型正义观理论建构初论 林曦
社会公正: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孙晓春
公共性的文化建制:中国公民社会公正实践的伦理价值诉求 袁祖社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中国正义问题 林进平
我国现行中央—地方关系下的社会公正问题与治理 杨光斌
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
——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 郭于华
“三农问题”:社会公正与社会排斥 文小勇 石颖
第四辑 结论篇
维护社会正义是保证中国崛起的关键 郝雨凡
后 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喜欢邓正来的译文,还有汪晖、葛四友、周濂

评分

喜欢邓正来的译文,还有汪晖、葛四友、周濂

评分

一如Amartya Sen指出的,“身份认同可以杀人——甚至是肆无忌惮地杀人。很多情况下,一种强烈的——也是排他性的——群体归属感往往可造就对其他群体的疏远与背离。在群体内部的团结每每发展成群体间的不和。”在当下中国,每年有近10万起群体性事件发生,这应与这种阶层认同的形成不无关联。

评分

一如Amartya Sen指出的,“身份认同可以杀人——甚至是肆无忌惮地杀人。很多情况下,一种强烈的——也是排他性的——群体归属感往往可造就对其他群体的疏远与背离。在群体内部的团结每每发展成群体间的不和。”在当下中国,每年有近10万起群体性事件发生,这应与这种阶层认同的形成不无关联。

评分

一如Amartya Sen指出的,“身份认同可以杀人——甚至是肆无忌惮地杀人。很多情况下,一种强烈的——也是排他性的——群体归属感往往可造就对其他群体的疏远与背离。在群体内部的团结每每发展成群体间的不和。”在当下中国,每年有近10万起群体性事件发生,这应与这种阶层认同的形成不无关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