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夜的中国

“文革”前夜的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作者:罗平汉
出品人:
页数:320
译者:
出版时间:2007-12-01
价格:4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01006498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革
  • 历史
  • 纪实
  • 当代史
  • 中国
  • 罗平汉
  • 中国政治
  • 政治
  • 文革
  • 历史
  • 中国
  • 社会变迁
  • 20世纪
  • 政治变革
  • 知识分子
  • 文化发展
  • 改革开放前
  • 时代背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长期以来,关于“文革”前夜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这一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一直为国内外学界所关注。《文革前夜的中国》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对于系统总结“文革”发生的原因,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了解历史,展望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罗平汉,1963年8月生,湖南省安化县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从事当代中国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土地改革运动史》、《农业合作化运动史》、《农村人民公社史》、《当代历史问题札记》、《当代历史问题札记二集》、《大锅饭——公共食堂始末》、《天堂实验——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等。

目录信息

一、走出困境 11.严重的困难 2
盲目的“超英赶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直接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困难程度,是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年轻人很难想象的。
2.“八字方针” 22
中共中央确定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毛泽东指出:搞社会主义不要那么急,不要务虚名而招实祸,要大搞调查研究。
3.“农业六十条” 26
毛泽东带头进行自我批评,他在批语中写道:毛泽东同志是同一切愿意改正错误的同志同命运、共呼吸的。
随着“农业六十条”的出台,一度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的社员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得以恢复,公共食堂被解散,平均主义的供给制被取消。
4.“包产到户”的兴衰 37
邓小平说:“责任田”是新生事物,可以试试看。安徽省的同志说,“不管黑猫黄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但在毛泽东看来,搞“包产到户”就会有滑向单干的危险。
5.伤筋动骨的调整 45
从1961年1月至1963年6月,全国城镇人口共计减少了2600万人,
周恩来当时说,下去这么多人,等于一个中等国家搬家,这是史无前例的。
6.“备战备荒为人民” 61
越南战争的扩大,坚定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加紧三线建设的决心。在此之前,毛泽东曾打算骑马从黄河入海口沿河而上,对整个黄河流域特别是其源头进行考察。美国扩大越南战争后,他不得不放弃这个设想,考虑准备打仗的问题。
7.工业学大庆 72
“铁人”王进喜应邀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他当场朗诵了自己作的一首诗:“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地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这时,整个大会堂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8.大寨红旗的升起 82
毛泽东问陈永贵:你是庄稼专家了,多大岁数啦?陈答:五十岁。毛泽东说:五十而知天命,搞出一个大寨来,很好!陈永贵没有听懂他的湖南话,只得下意识地点了点头,事后才知道毛泽东所说,后悔自己不该点头。
二、中苏论战 93
1.裂缝的产生 94
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后,中苏关系便变得复杂曲折起来。
毛泽东明确表示对斯大林要“三七开”。他说:斯大林对中国做了一些错事。可是,我们还认为他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2.“东风压倒西风” 104
毛泽东在莫斯科发表长篇讲话,提出了“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可是在场的苏联人听后心中却很不是滋味。日益强大的中国在苏联的东面,东风压倒西风是否含有中国压倒苏联之意?就算没有这层意思,可从苏联的情况看,只有西风才能带来雨水,而东风带来干燥的空气,对农作物并不利,要是老刮东风就麻烦了。
3.“完全一致”的背后 112
中苏之间“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关系没有维持多久就出了问题。“共同舰队”一事在双方的心里都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赫鲁晓夫看来,中国已是尾大不掉,搞自己的一套了。而在毛泽东看来,赫鲁晓夫还是想控制中国,使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这对于毛泽东来说,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接受的。
4.赫鲁晓夫发动突然袭击 123
当时,莫斯科普遍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只有一个理论家、哲学家,这就是毛泽东,而赫鲁晓夫只是一个种玉米的实干家。据说赫鲁晓夫听了这些话后非常生气。
赫鲁晓夫恼羞成怒,对陈毅说,论军衔,你比我高,你是元帅,我只是中将,但在党内,我是总书记。陈毅也不示弱,回答说:什么总书记,你说得不对,就不能听你的。
5.“一场痛快的争论” 137
毛泽东说,中苏关系问题不大也不小,天不会塌下来。无非是不给设备,把中国共产党逐出教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风吹,对中国实行军事威胁,甚至同美国人一起来打我们,极而言之,无非如此。中国这个地方历来是不好惹的,进得来就出不去。
6.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 145
在中苏两党论战中,中共中央给赫鲁晓夫戴上了“修正主义”的帽子。
苏联大使契尔沃年科秉承莫斯科的旨意,提出希望两党停止公开论战。此举没有为中国领导人所同意,并回答说,天塌不下来,草木照样生长,女人照样生孩子,鱼儿照样在水里游。
7.“要停止公开论战是不行的” 160
毛泽东表示,在“现代修正主义者”不承认错误的情况下,“要停止公开论战是不行的”。
苏方自然不甘示弱,也发表大量的文章对中共进行抨击。在这种你来我往的对骂中,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越走越远,国家关系也日益恶化。
三、社教运动 169
1.“社会主义教育一抓就灵” 170
刘少奇在讲话中说:八届十中全会讲阶级、阶级斗争,现在就要正式部署一个行动,搞一个阶级斗争。毛泽东插话说:现在有的人三斤猪肉,几包纸烟,就被收买。只有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才可以防止修正主义。
2.“前十条”与“后十条” 178
毛泽东说,现在用几盒香烟就可以把一个党支部书记给贿赂了。如果把女儿嫁给一个干部,那就要什么有什么。他还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现象比做“蚂蚁”,说大踏步走路看不到蚂蚁,一蹲下去就看见了。
3.“三分之一的政权不在我们手里” 189
毛泽东对于中国可能出修正主义的问题越来越忧虑。他说,人是会变化的,革命者也会发生变化。没有群众监督和揭露,他们可能进行贪污、盗窃,投机倒把,脱离群众。他认为,“三分之一的政权不在我们手里”,刘少奇则提出了要“追根子”的问题。
4.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196
刘少奇说,领导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样能够确实解决问题,锻炼干部。于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扎根串联、追根子,就成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方式。
对刘少奇提出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做法,毛泽东虽然一开始时是“完全赞成”的,但不久他就改变了看法。
5.“桃园经验”与小站夺权 204
工作组对基层干部采取了完全不信任和撇在一边的态度,只有发现一点“四不清”线索,就穷追不舍,这就难免产生逼、供、信,甚至发生打人、捆人等现象,致使一些干部自杀、逃跑。有的村干部动不动就躺倒不干,他们的家属也劝阻甚至哭闹着不让他们当村干部,理由就是一条,干下去没有好下场。
6.“四清”性质的高层分歧 215
毛泽东对社教运动中的一些提法和做法提出了尖锐批评,指责“有人搞独立王国,尾巴翘得很高”,还谈到党内有产生修正主义的危险。
薄一波后来回忆说:“党内高层领导中发生的这些思想分歧,影响是深远的。最严重的是使毛主席产生了对少奇同志的不信任,从而埋下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种子。”
四、过火批判 231
1.关于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 232
毛泽东在关于文艺问题的批示中写道: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他建议文化部改名字,改为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或者外国死人部。
2.所谓“坏影片” 243
《北国江南》、《早春二月》遭到批判后,还有许多电影及戏剧被拉入这场批判运动之中。其实,当年对于有些文艺作品的批判,不论是批判者还是被批判者都显得十分无奈。
在这一过程中,自称为“文艺战线流动哨兵”的江青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 251
杨献珍对“大跃进”中盛行的浮夸风进行了尖锐批评,他说:去年有的地方把共产主义说成是“除了一双筷子一个碗是自己的,其余的东西都是公家的”。这是什么共产主义?我说这是叫花子共产主义。甚至比叫花子还穷,因为叫花子还有一根打狗棍嘛……
过了两年,一场大规模的批判便降临到了杨献珍头上。
4.上纲上线的“学术批判” 262
1966年3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现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掌握实权。社会主义革命越深入,他们就越抵抗,就越暴露出他们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面目。吴晗和翦伯赞等人是共产党员,也反共,实际上是国民党。
面对文艺和学术领域政治批判日益加剧的形势,邓小平提出要赶快刹车,改变这种局面。他说,那些“革命派”想靠批判别人出名,踩着别人的肩膀上台。
5.围绕《海瑞罢官》的斗争 272
吴晗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一些人的心目当中,那个在庐山会议上提意见的彭德怀,就是当今敢于犯上的海瑞;他更没想到,有人会将他写的《海瑞罢官》与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被罢官联系起来。
当时,彭真还想力保吴晗。他当面对毛泽东说:我们经过调查,没有发现吴晗同彭德怀有什么组织联系。
五、山雨欲来 283
1.罗瑞卿遭打倒内情 284
在1965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被免去在中央的职务,理由是“背着中央私设窃听器”。
林彪为什么要打倒罗瑞卿呢?罗瑞卿自己在1978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是因为林彪要拉我入伙,我不干。”
2.试图控制局势的《二月提纲》 291
1965年2月3日,彭真主持召开“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扩大会议。他在会上说:不要提《海瑞罢官》的政治问题,学术批判不要过头,要慎重。彭真还特地讲到要对那些“左派”们进行必要的整风,不要让他们像学阀一样武断地以势压人,进行挑拨离间和破坏活动。
3.一个与《二月提纲》对立的文件 299
在林彪支持下,江青主持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抛出了著名的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这实际上是对《二月提纲》的全面否定,也是对建国以来文艺工作的全面否定。
为了排除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阻力,毛泽东指责中宣部是“阎王殿”,表示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并对彭真和北京市委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4.被抛到风口浪尖的“三家村” 310
《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给当时沉闷的文坛带来一缕清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然而,令“三家村”始料不及的是,他们这些深受读者欢迎的文章,却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祸害。
主要参考文献 317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公司里有位与我堪称“忘年交”的阿姨。昨天她发我一段对话,是她在MSN上和朋友的聊天记录。上个世纪70年代,她增和这位朋友一起去云南插队。看完这段话,我对阿姨说,我要把这段对话发到豆瓣上。阿姨说,发就发吧,就是不知道他们愿不愿意看! ——————————————...  

评分

目录 一、走出困境  1.严惩的困难  2.“八字方针”  3.“农业十六条”  4.“包产到户”的兴衰  5.伤筋动骨的调整  6.“备战备荒为人民”  7.工业学大庆  8.大寨红旗的升起 二、中苏论战  1.裂缝的产生  2.“东风压倒西风”  3.“完全一致”的背后  4.赫鲁晓夫发动...  

评分

公司里有位与我堪称“忘年交”的阿姨。昨天她发我一段对话,是她在MSN上和朋友的聊天记录。上个世纪70年代,她增和这位朋友一起去云南插队。看完这段话,我对阿姨说,我要把这段对话发到豆瓣上。阿姨说,发就发吧,就是不知道他们愿不愿意看! ——————————————...  

评分

目录 一、走出困境  1.严惩的困难  2.“八字方针”  3.“农业十六条”  4.“包产到户”的兴衰  5.伤筋动骨的调整  6.“备战备荒为人民”  7.工业学大庆  8.大寨红旗的升起 二、中苏论战  1.裂缝的产生  2.“东风压倒西风”  3.“完全一致”的背后  4.赫鲁晓夫发动...  

评分

目录 一、走出困境  1.严惩的困难  2.“八字方针”  3.“农业十六条”  4.“包产到户”的兴衰  5.伤筋动骨的调整  6.“备战备荒为人民”  7.工业学大庆  8.大寨红旗的升起 二、中苏论战  1.裂缝的产生  2.“东风压倒西风”  3.“完全一致”的背后  4.赫鲁晓夫发动...  

用户评价

评分

“阶级斗争是共产党挑起来的”。作为农村中“文革”的预演,中共通过划分阶级,进而将工作中所出现问题归结于领导干部层面,最终实现发动群众进行批判和干部整风,再塑形象。在这一些列运动中却忽视了从制度层面进行反思。因而也就不难理解,政治运动的不断轮回,社会风波的不断重现了。这既非唯有人性之恶,更肇因于体制之弊。通阅全书,文革前夜的中国,在社教运动之后,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评分

还是不错哦。比较客观,主要是记录。作者个人评论少。喜欢这种。

评分

关于文革的书,这是我标注最多也看得最细的一本。要了解毛发动文革的思想根源和发展脉络,最好从大跃进开始。有很多疑问都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评分

挺“陈旧”的一本书,堪称高中必考点扩写,引用材料也较为片面。没啥意思,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花了两天看完了

评分

不知道在哪个小书摊上买过的书,史料来源丰富,评价中肯。中国当时领导人的视野与经验都比较差。周说:主席不二过。不可否认作为人来说能不二过,确是一位伟人,只是作为一个国家近神的领导者,这个过则大矣。如今毛已经走下历史的神坛,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