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拉塞尔•米德为外交关系委员会美国外交亨利•基辛格学者。他定期为《外交事务》杂志撰写书评,为《美国利益》杂志编委、新美国基金会董事会创始成员。他经常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时尚先生》撰稿。他撰写的著作有2002年获得莱昂内尔•吉尔伯图书奖(非小说类作品最 重要的奖项——《经济学人》)的《特殊天佑》,和《权力、恐怖、和平与战争》。他现居美国纽约市杰克逊高地。
涂怡超,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兼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复旦大学法学博士(2007)、乔治敦大学博士后(2009-2010),美国国家人文中心研究员(2014-2015),研究方向为宗教与国际关系、宗教与政治、基督教史。
罗怡清,资深电视人,美国金门大学整合行销传播专业硕士,美国“圆桌奖学金”获得者。
这本书是最近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盲盒活动中获得的,说实话本身倒是对这个题材并不感兴趣,但是装帧却不是甲骨文的一贯浮夸的风格,相较更加矜持。本来是要换出去的数目,但是看着装帧白白换出去也着实可惜,便赶在约定的五日前匆匆读完。 正文算是有545面,三日读完,只能说读的...
评分第一章讲的是英美国家套路,在对敌对国家动手前一定会进行国内舆论动员,套上黑暗与光明的把戏,以撒旦为伍的邪恶帝国统治全球的黑暗未来恐吓,对国内的天主教徒、X党、敌对国家族裔进行压制。以这套路来看,天朝是否已经替代极端穆斯林成为老美心中的撒旦同路人呢?拭目以待。...
评分当弗朗西斯•福山说出“历史的终结”这个词时,在有些人看来,大概就像上帝吐出“要有光”,世界将随之一新——美中不足的是,最好再加上一个修饰语,即“英美模式下的历史的终结”。虽然这么说不免有些戏剧化,但大体而言,这便是《上帝与黄金》所抱有的基本观点。 很少人...
评分读此书如置身于宏达的历史画卷中,作者所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视觉的、心里的冲击,更将读者带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盎格鲁——美国人”的世界和他们源自基督教价值观的理念。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对自身国家的强大与优越性似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似乎这与事实相形渐远...
评分1,这并不是一本对普通读者友好的读物,书里面大量的宗教和英美文学典故引用让缺少相关知识的我读起来很吃力。 2,书里面其实没有太多新的观点,只是沿着韦伯的路再向前走了两步。 3,从结果去推原因,可以说怎么推都能成立,可是给人的感觉很奇怪。让我想起每本中国史第一篇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