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传统中国积弱的根源分析》内容简介: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代盛衰,根源何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传统中国积弱的根源分析》收录了雷海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的珍贵学术论文,全书分为两编。《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传统中国积弱的根源分析》最为独特之处是,通过对于中国兵制的梳理,研究兵的精神,兵的文化。作者以侧锋破题,从“兵文化”入手,试图解答中国文化何以造成千年积弱,堂堂中华何以一再遭人欺凌。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
雷海宗(1902—1962)扬名中外的史学大家,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以博闻强记、史学自成体系、贯通古今中外著称,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专设条目。雷海宗提倡兼顾考证和综合,是“战国策派”、“清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梁启超、蒋廷黻、郑天挺并称“南开史学四大家”。其主要著作有《国史纲要》《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西洋文化史纲要》等。
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出现汉唐等大帝国,赫赫威名,除了灿烂的文化外,军事战斗力自然也是一个要素。按说这种军力肯定是无比强大的,不然怎么能保证帝国的威名呢,可是仔细分析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会发现其实中国汉族的军队是弱不禁风的,不堪一击的,多数情况下是又贫又弱...
评分 评分雷书从最常见的资料中看出别人都视而不见的东西,是真本事。我觉得砖头般的巨著,自然能体现大师功力,比如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谢国桢的《明季党社运动考》、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等。但这种小册子却更加难写,原因有三:一是要通俗易懂,二是要学术性不因通俗而打...
评分我所认识的中国史研究,大致有两种不同倾向的路径。 一是讲究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强调史在前,论在后,强调对历史细节的考据。这派上承乾嘉,至今是史学主流,代表人物很多,比如陈寅恪、田余庆等诸名家。这类学术作品的特点是特别重视史料辨析,论证,强调史料本身超过由此得...
大一读过,很受启发;为了考研,再读一次。
评分兵制在多大程度上塑造著社會形態政治形態,而且在論述中重視制度的凝結性。所謂漢法后無大變的觀點雖不贊同,但其對制度上的重複症狀分析還是非常可讀(雷老的書很棒,就是這個印刷的紙我不喜歡。
评分古代中国的兵制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导致古代中国在军事上的软弱。
评分如果和我一样受惑于盛唐的出将入相,而认为中国兵制的积贫积弱始于宋朝的话,都应该看一下雷海宗先生的这本书。再看自秦汉以来不断地调发囚徒流民之类充实军队,军队的大部分士兵本身就是流氓,从军也只是让他们变成了具有合法伤害权的流氓,所以军民关系的对立与互斥也就不难理解了。 PS:顺便吐槽一下这本书的校对和插图, 书中多处错字,插图和配图的说明与正文完全无关……
评分雷海宗的观点:中国历史文化可分为两个周期,第一周,由初始至383年的淝水之战,是外来的血统与文化影响较小时期。第二周,由南北朝至清末,是外民族入侵、外来文化深刻影响时期。在兵制方面,雷海宗认为,征兵制优于募兵制和屯兵制,偏重文德则国力弱,因为兵制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武兼备则国力强。 全书分为上下编,下编关于抗战的文章只有两篇短文,比较单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