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看点
▲100年来最好看最完整的北洋国会历史
▲总统之争、派系厮杀、贿选丑闻、外交之辱,再现中国首次民主转型的阵痛
▲余世存、马勇、解玺璋等著名学者隆重推荐
◎内容简介
1911年,辛亥风云突变,告别帝制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当此时,开国会、立宪法、建立共和政体,成为举国上下的最大诉求。仿佛国会一开,即可中华崛起。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中华民国,政制的枢纽在于国会。以梁启超、宋教仁为首的议员,在国会上选总统、制宪法、监督政府、弹劾官员,距离一个宪政民主的中国,仿佛只有一步之遥。
历史的吊诡,恰在瞬息之间。宋教仁被刺、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兴起、曹锟贿选,一波紧随一波,国会三度解散,议员四处流散,十年制不出一部宪法。
本书生动、真实地再现1911-1928这段国会历史,探寻现代中国的首次民主转型,如何从万众期待之中,跌入万劫不复之境。
叶曙明,作家,学者,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成绩斐然。
著有《大变局:1911》《重返五四现场》《中国1927•谁主沉浮》《草莽中国》等。
国会是宪政的核心,是防止暴力、有序治国的最好手段,中国人直到宪政知道国会,几乎与西方同步,但中国犹豫徘徊了很久之后方才走上追求宪政的旅途。在这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国会现场中,我们看到了民国离宪政的道路越来越远,“宋教仁死的时候,中国离宪政还有十里路,到汤化...
评分如果没记错,历史课本里从来没把民初这段历史讲清楚过,而今一看《国会现场》方知此事大可以原谅,因为这段历史一是不能被讲清楚,二是被不能讲清楚,三是不能讲清楚。 正因为如此,书虽然在有限的篇幅内竭尽全力把纷乱的民初立宪史撸得尽量直,但它的亮点似乎仍然是对于史料中...
评分谁会想到,在军阀横行的民国时期,曾经也有过一段时间会有过民主的萌芽时期。不管是脱胎于晚清时期的官僚还是发家致富的商人,都曾经为了公平正义和民生福祉鼓与呼,摇唇鼓舌也好舌战群儒也罢,为了公众利益而奋不顾身的人大有人在。读完铁葫芦出版的国会现场艺术,感受到了...
评分因为刚看几页,所以没法给整体评价,先定3星吧。 无意中看到这部书的介绍,说写得很有特色,文字水平直追唐德刚、黄仁宇。看各类评价都不错,于是在5折时候入手。 可就前几页的水平来看,距唐、黄水平差的太多了。。。文字语言水平一般,也没看到什么精彩评论。比如第8页说到黄...
评分回望人类既往,宪政的历史非常短暂;展望人类未来,也不能说宪政就是历史的终结。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似乎都在昭示着一个简单道理,宪政,或许并不是人类社会最好的体制,但肯定不是最坏的体制。这就像帝制在过去两千年可能不是一个最好体制,但对中国来说,并不最坏。帝制...
对民国制宪的历史进行全景式讲述,但也只是讲述而已,作者国际关系和政治发展的理论功底没有显露出来,而且对于史实的处理有点拖拖拉拉,由于题材的特殊性而具有可读性吧。又一次的,庸厨子坏了一锅好食材。
评分作者文字真不错,简洁有力。
评分内容都在书名里了,有三点看完印象深刻。 一是宋教仁被刺一事作为民国初年宪政发展的转折点颇具代表性。之前进程虽有波折,但也砥砺前行,并受全国人民及军政各界尊重。之后国会分裂,军人干政频繁,民主每况愈下。假使宋教仁当时成行,并与袁世凯达成共识,哪怕出来的宪法稍有瑕疵,也是为民国打下了民主的基础,再任由制度自身运转进步,中国是有实现宪政的希望的,可惜。 二是为陈炯明大书了一笔,如属实,陈确实称得上是英雄:辛亥时替下无主张的胡汉民稳定广东形势,保护革命成果;领孤军入闽建立自治政府,后又推动两广民主自治建设;心系统一,不愿置身南北之争而劳民伤财。 三是作者笔下的孙文与国民党并不光彩:暗杀宋教仁挑起二次革命的嫌疑;暗杀不从其意的革命军官;治下言论管制、为北伐横征暴敛;醉心总统,挑动国会分裂等。
评分将一个伟人放大,他不再是璞玉良才出山中,而是执念作祟闹堂前。 将一个罪人分解,他不再是祸国乱民于一方,而是明光炯炯照千古。 百年一梦,兴于斯、毁于斯,今不复见,唯余叹焉。
评分极具现场感的一本书,作者为孙文祛魅,同时充分肯定了徐世昌、宋教仁这样的经理人式政治领袖,这几年“民国”很热。ps 没有“政治素养”,读起来真吃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