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看点
▲100年来最好看最完整的北洋国会历史
▲总统之争、派系厮杀、贿选丑闻、外交之辱,再现中国首次民主转型的阵痛
▲余世存、马勇、解玺璋等著名学者隆重推荐
◎内容简介
1911年,辛亥风云突变,告别帝制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当此时,开国会、立宪法、建立共和政体,成为举国上下的最大诉求。仿佛国会一开,即可中华崛起。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中华民国,政制的枢纽在于国会。以梁启超、宋教仁为首的议员,在国会上选总统、制宪法、监督政府、弹劾官员,距离一个宪政民主的中国,仿佛只有一步之遥。
历史的吊诡,恰在瞬息之间。宋教仁被刺、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兴起、曹锟贿选,一波紧随一波,国会三度解散,议员四处流散,十年制不出一部宪法。
本书生动、真实地再现1911-1928这段国会历史,探寻现代中国的首次民主转型,如何从万众期待之中,跌入万劫不复之境。
叶曙明,作家,学者,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成绩斐然。
著有《大变局:1911》《重返五四现场》《中国1927•谁主沉浮》《草莽中国》等。
所谓的中华民国的创立者们也不过是一群披着宪政民主外衣的精分,一个个脾气爆裂,精神亢奋,一言不合,就暗杀、造反、起兵,一副真理在我,其他人都是异端的狂态。这样的群体被某组织干掉,只不过应了那句“恶人还要恶人治”的真理。 在一群狂躁的精分群体里,宋教仁就是那个异...
评分【政治就是开会】 非常感谢冯俊文先生给我寄来《国会现场》,全书用精炼的笔墨记录了现代中国的首次民主转型的阵痛与失败。 如今的中国图书市场上,民国史几乎成为历史的代名词。近代史(晚清和民国)之所以如此炙手可热,有其深层次的普遍社会焦虑。 可以说,无数良知未泯,...
评分1913年,作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中华民国已经成立第二个年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这个国家,有了正式的民意机关——国会,有了一部虽然不完美但堪为一用的临时宪法性文件。仿佛这个国家的一切都在朝着一个民主、宪政、法治的国家迈进,仿佛这个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也将成为亚洲的...
评分回望人类既往,宪政的历史非常短暂;展望人类未来,也不能说宪政就是历史的终结。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似乎都在昭示着一个简单道理,宪政,或许并不是人类社会最好的体制,但肯定不是最坏的体制。这就像帝制在过去两千年可能不是一个最好体制,但对中国来说,并不最坏。帝制...
评分过去在学校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从辛亥革命后十来年的历史总是显得影影绰绰,往前还有清政府这条主线和鸦片战争后给人读了添堵的历史;往后,则是国共两党历史线索明晰,经过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事件进入当代史。独独中间这段,给人的感觉就是模糊,但是又感觉很乱,而且似乎丑...
文人误国,武人害国。在屈原的祭日读完这本书心情格外沉重。
评分从晚清到27年党国,就是宪政被孙党徒摧毁的历史,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梳理的不错,但作者总以为宪法久久不成,乃是出于此人彼人的种种偶然干扰因素,这实在是太天真了。
评分内容都在书名里了,有三点看完印象深刻。 一是宋教仁被刺一事作为民国初年宪政发展的转折点颇具代表性。之前进程虽有波折,但也砥砺前行,并受全国人民及军政各界尊重。之后国会分裂,军人干政频繁,民主每况愈下。假使宋教仁当时成行,并与袁世凯达成共识,哪怕出来的宪法稍有瑕疵,也是为民国打下了民主的基础,再任由制度自身运转进步,中国是有实现宪政的希望的,可惜。 二是为陈炯明大书了一笔,如属实,陈确实称得上是英雄:辛亥时替下无主张的胡汉民稳定广东形势,保护革命成果;领孤军入闽建立自治政府,后又推动两广民主自治建设;心系统一,不愿置身南北之争而劳民伤财。 三是作者笔下的孙文与国民党并不光彩:暗杀宋教仁挑起二次革命的嫌疑;暗杀不从其意的革命军官;治下言论管制、为北伐横征暴敛;醉心总统,挑动国会分裂等。
评分中国人曾经离民主那么近,却因为军阀,流氓革命者,政党之争等流弊而渐行渐远。说到底,不是因为民智未开,是大部分执政者还没有接受过职业政治的熏陶,民主社会执政者被监督,军政训政社会民众一举一动被监督。民主是一条漫漫长路,但我坚信,这是大势所趋。即便现在我看不到,我老了看不到,总有一天,它会在中国的土地上实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