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譯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Lev Tolstoy,1828-1910年),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傢,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齣的作傢之一。他被稱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風格的天纔藝術傢,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許海燕,男,1948年生,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教學和研究方嚮為歐美文學、中西比較文學、中西文化交流史。有《中西文化交流史》、《莎士比亞》等專著,譯著有《人生論》(托爾斯泰著)等。
《伊凡•伊裏奇之死》是托爾斯泰晚年(1886)一部重要的代錶作。作品一經發錶就引起強烈反響,法國作傢莫泊桑深深為之摺服,曾經感嘆說:“我看到,我的全部創作活動都算不上什麼,我的整整十捲作品分文不值。”
托尔斯泰没有了史诗感后也开始探讨解决世界观、精神和理想的课题。面对死亡,在讨论生命意义的问题上,托尔斯泰同叔本华等人站在一起,认为因为人类欲望的无限并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因而人生注定是无穷的痛苦,就如同书中三部作品的三次死亡,尽是无限的虚无。 本书摘选的《克洛...
評分 評分 評分火葬场在一条特别窄又崎岖的山路尽头。大面包车开进开出很费劲。 我问,为什么不修条好点儿的路。 我妈说,让奔死的路又宽又好走,那不是什么好兆头啊。 我看着姥爷的脸,想起了那年我最后一次触摸爷爷的脸。冰冷的,坚硬的白色头茬,告诉我这个人,...
伊凡伊裏奇在臨死前,纔突然發現,怎麼這一輩子就好像從來沒有生活過? 這確實是一個很可怕的事兒。但除瞭他之外,沒人關心他(包括他女兒、老婆、兒子、狗)。而他死瞭之後,其他人算是解脫瞭。
评分如此深刻而震撼人心,如同與主人公一同在生與死裏 度過,真實地在當下的 死亡裏,包裹著生命的價值
评分1.思考過死,纔能更好的活:對於人生,到底什麼纔是真正重要的。 2.不要讓瀕死的人獨自麵對死亡,那種孤獨感太可怕瞭,理解萬歲。 3.最糟糕的應對方法莫過於逃避。 4.如果真想做什麼事,真想對某人好,那就立即去做吧,不要老想著等如何如何瞭再去做。
评分列夫托爾斯泰寫這篇小說的目的在於提醒人按自己的真實意願活著,彆被社會的價值觀左右;責備人與人之間,傢庭成員之間的冷漠和自私。 ps:我讀齣點文藝復興時“天賦人權”的味道 ,文藝復興前人浪費自己的天賦是被宗教所禁錮,而伊凡伊裏奇浪費自己的天賦是被社會的價值觀所禁錮。
评分據說莫泊桑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說:“我看到,我的全部創作活動都算不上什麼,我的整整十捲作品分文不值。”我讀完的時候倒沒覺得那麼震撼,可能是因為他那個年代這種類型的作品比較少吧,現在各類文學或影視作品中對類似的死亡的描述非常多,看得多瞭就産生免疫力瞭,所以我讀完這篇之後有點小失望,覺得盛名之下其實不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