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劳动
作者:本社
出品人:
页数:220
译者:
出版时间:2007-7
价格:20.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0456319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心理学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人际关系
  • 社会影响
  • 态度改变
  • 认知
  • 群体动力
  • 偏见
  • 刻板印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社会心理学》分为十二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讲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发展简史。第二章为社会认知,通过对社会认知的含义、特征、主要内容、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阐述了常见认知偏差现象和归因理论。第三章为自我意识,主要分析了自我意识的相关理论,以及自我意识和自我行动的方法、技巧。第四章为社会态度,讲述了社会态度的定义、结构、功能,以及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转变方法。第五章为人际关系,讲述了人际关系的作用和人际关系建立发展的过程,分析了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第六章为社会动机,讲述了主要的社会动机理论,分析了动机受挫后的行为反应。第七章为利他行为,通过对利他行为及其种类和特点的认识,分析了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第八章为侵犯行为,主要讲述了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避免和控制侵犯行为的能力。第九章为群体心理,主要讲述了群体类别、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领导、群体决策等基本理论知识,并分析和解释了群体心理的一般现象。第十章为社会影响,通过对从众和服从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阐述了社会促进、社会致弱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第十一章为大众心理,主要讲述了时尚产生的条件与类型,时尚传播的心理机制;流言的概念与流言产生的原因;舆论的形成与作用。第十二章为民族心理,通过对民族心理的含义、特征、结构的认识,分析民族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阐述了文化对民族心理形成的作用。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1)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3)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5) 一、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5) 二、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7) 一、社会哲学阶段(孕育时期)(7) 二、社会经验论阶段(形成时期)(8) 三、社会分析阶段(确立时期)(11) 四、社会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12) 本章小结(14) 复习思考题(14) 应用案例(14) 参考书目(15) 第二章社会认知(16)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16)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16)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要因素(18)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内容(20) 一、对他人表情的认知(20)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21)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22) 第三节社会认知的过程及认知偏差(23) 一、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23) 二、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主要偏差(24) 第四节社会行为的归因(28) 一、归因的定义(28) 二、归因理论及其基本模式(29) 三、常见的归因错误和偏差(31) 本章小结(32) 复习思考题(33) 应用案例(33) 参考书目(34) 第三章自我意识(35)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35)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35) 二、自我意识的构成(36) 三、自我意识的特点(38) 四、自我意识的个别差异(41) 五、自我意识的作用(42) 第二节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43) 一、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发展三阶段论(43) 二、埃里克逊的自我意识发展八阶段理论(45) 三、威廉·詹姆士的自我意识三部分理论(48) 第三节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行动的方法、技巧(49)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的方法(49) 二、掌握正确的自我行动的方式与技巧(51) 本章小结(54) 复习思考题(54) 应用案例(55) 参考书目(55) 第四章社会态度(56) 第一节态度概述(56) 一、态度的界定(56) 二、态度的功能(60)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61) 一、态度的形成过程(62) 二、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63) 三、偏见(65) 四、态度形成的理论(68) 第三节态度的转变(72) 一、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73) 二、态度转变的方法(78) 本章小结(80) 复习思考题(81) 应用案例(81) 参考书目(81) 第五章人际关系(83)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83)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83)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84) 三、人际关系的作用(85)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86) 一、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86) 二、人际关系的破裂(87)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89) 四、人际关系障碍产生的原因(91) 第三节人际吸引(94) 一、人际吸引的表现(94)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00) 三、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103) 第四节人际关系的测量(104) 一、社交测量法(104) 二、参照测量法(108) 三、社会距离尺度法(109) 四、问卷调查(109) 五、利用量表评估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109) 本章小结(112) 复习思考题(113) 应用案例(113) 参考书目(113) 第六章社会动机(114) 第一节社会动机的含义和特征(114) 一、社会动机的含义(114) 二、社会动机的特征与功能(115) 第二节动机理论(117) 一、国外动机理论(117) 二、关于个体行为动因的基本观点(123) 第三节动机受挫和行为反应(123) 一、挫折概述(123) 二、受挫后的行为反应(124) 本章小结(127) 复习思考题(128) 应用案例(128) 参考书目(128) 第七章利他行为(129) 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129) 一、利他行为的含义及其特征(129) 二、利他行为的种类及其特点(130) 第二节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131) 一、生物学理论(131) 二、社会学习理论(131) 三、社会交换论(132) 四、社会规范理论(132) 第三节利他行为的决定过程及影响因素(133) 一、利他行为的决定过程模式(133)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135) 第四节促进利他行为的方法(139) 一、用社会规范和社会舆论促使人们形成利他动机和行为(139) 二、社会责任感与移情能力的培养(139) 三、借助大众传媒,提供利他行为的榜样(140) 本章小结(141) 复习思考题(141) 应用案例1(141) 应用案例2(142) 参考书目(142) 第八章侵犯行为(144) 第一节侵犯行为概述(144)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特点(144) 二、侵犯行为的类型(145) 第二节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146) 一、本能论观点(146) 二、习得论观点(147) 三、侵犯的生物学因素(148) 第三节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149) 一、挫折(149) 二、大众传播(149) 三、酒精和毒品(150) 四、情绪唤醒(150) 第四节侵犯行为的控制(151) 一、宣泄(151) 二、对惩罚或报复的畏惧(152) 三、教育(152) 四、控制传媒对暴力的传播(152) 本章小结(153) 复习思考题(153) 应用案例(153) 参考书目(154) 第九章群体心理(155)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155) 一、群体的概念及特征(155) 二、群体的分类(156) 第二节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群体凝聚力(159) 一、群体规范(159) 二、群体压力(162) 三、群体凝聚力(163) 第三节群体领导与群体决策(168) 一、群体领导(168) 二、群体决策(172) 本章小结(173) 复习思考题(174) 应用案例(174) 参考书目(174) 第十章社会影响(176) 第一节从众(176) 一、从众的概念(176) 二、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178) 第二节服从(181) 一、服从的概念(181) 二、对权威服从的实验研究(182) 三、对群体规范服从的研究(185) 第三节社会促进、社会致弱和社会惰化(186) 一、社会促进、社会致弱(186) 二、社会惰化(188) 本章小结(190) 复习思考题(190) 应用案例1(190) 应用案例2(191) 参考书目(191) 第十一章大众心理(192) 第一节时尚(192) 一、时尚的概念(192) 二、时尚的特点(193) 三、时尚的心理机制(194) 第二节流言(195) 一、流言的概念(195) 二、流言产生的原因(195) 三、流言的影响及制止(197) 第三节舆论(198) 一、舆论的概念(198) 二、舆论的特征(199) 三、舆论的形成(200) 四、舆论的作用(202) 本章小结(203) 复习思考题(203) 应用案例1(204) 应用案例2(204) 参考书目(204) 第十二章民族心理(206) 第一节民族与民族心理(206) 一、什么是民族(206) 二、什么是民族心理(207) 第二节文化与民族心理结构(208) 一、关于文化(208) 二、民族心理结构(211) 三、民族心理的形成与发展(212) 第三节跨文化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研究(214) 一、从民族心理学到跨文化心理学(214) 二、民族心理学的研究(215) 本章小结(219) 复习思考题(219) 应用案例1(219) 应用案例2(219) 参考书目(220)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