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

她写出了20世纪最好的历史作品。以《八月炮火》和《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从1956年到1988年,她共出版了10部作品:

《圣经与剑》(Bible and Sword, 1956)、《齐默尔曼电报》(The Zimmermann Telegram, 1958)、《八月炮火》(The Guns of August, 1962)、《骄傲的城堡》(The Proud Tower, 1966)、《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1971)、《来自中国的函件》(Notes from China, 1972)、《遥远的镜子》(A Distant Mirror, 1978)、《实践历史》(Practicing History, 1981)、《“荒唐”进行曲》(The March of Folly, 1984)、《第一次敬礼》(The First Salute, 1988)。

出版者:新星出版社
作者:[美] 巴巴拉·W·塔奇曼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560
译者:万里新
出版时间:2007-9
价格:5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80225321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二战 
  • 史迪威 
  • 传记 
  • 中国 
  • 塔奇曼 
  •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 军事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最后,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

“我的目标是要使历史作品令读者着迷并且像我那样对题材激动不已、神魂颠倒。这样的前提是首先令自己着迷并有一种要传达魔咒的难以抗拒的冲动。”

——巴巴拉•W.塔奇曼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是一部杰作,这是出于许多很不相同的理由,每一条理由都足以让它流传下去。

首先,它富于戏剧性。这是一本生动的传记,讲的是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一个美国最伟大的战区指挥官之一。他本可以成为像欧洲战区的布莱德雷或者巴顿那样的人物。可是,由于他的中国经历,他被派去处理那里的危机。

然而本书并非只是快节奏地叙述笼罩在悲剧阴影下的纷繁事件。隐藏在这个战争故事后面的是长期以来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这是个堂吉诃德式的努力,但是屡败屡试。

但这本书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是部一流的历史著作,作者是一位自信而又熟悉这种艺术的大家。巴巴拉•塔奇曼主张把历史看做是具有可读性的故事,在这一点上她畅所欲言、深刻,并有广泛说服力。对她来说,关键的是人们的感受和言行。她反复强调了事件、人物以及地方的独特性。巴巴拉•塔奇曼的历史是自立的,根本用不着任何理论支持。它就是让读者着迷了,它让他们得以如此接近过去的历史,这接近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费正清

巴巴拉•W.塔奇曼 作品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八月炮火》

《实践历史》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1946年冬天,南京蒋介石官邸,曾有一场悼念会。 我们无法知晓当时到场者的心情甚至心思,但据说这是一场小规模的基督教仪式,客人只有美国大使司徒雷登与另一位美国人。除了蒋介石之外没有其他中国人出席,事后亦无任何宣传与报道。 对于一位为数寥寥的四星上将,...  

评分

这本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在中国已经多次再版了。在豆瓣也得到了不少读者的高评。但据我看过的资料,这种高评具有相当的误导性。 这本书不会告诉你这些。 1.史迪威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期间,不听有经验的中国将领的劝告,完全罔顾中国军队的整体实力远远弱于日本军队的事实,...  

评分

好伐,挺奇怪的发现,似乎国人记录和反映那段时期社会情势的相关书籍很少见,大都把注意力直接放在了具体的战局战争上。这方面反倒是外国人写得比较多一些。不知是否是出于那段时期太过混乱,太过悲哀,太过痛苦,才会令得置身其中的人们,过去后便再不忍碰触,始终不愿提及的...  

评分

好伐,挺奇怪的发现,似乎国人记录和反映那段时期社会情势的相关书籍很少见,大都把注意力直接放在了具体的战局战争上。这方面反倒是外国人写得比较多一些。不知是否是出于那段时期太过混乱,太过悲哀,太过痛苦,才会令得置身其中的人们,过去后便再不忍碰触,始终不愿提及的...  

评分

【读品】成刚/文 巴巴拉.塔奇曼的《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有一个中国式的原型,这个原型是那么古老,简直可以追溯到《西游记》;又那么文学味十足,这使它的身份一直饱受争议,是“学术著作”,还是“通俗历史”,抑或纪实小说?这书有个老版本,正标题是“逆风沙”,不...  

用户评价

评分

可能不是我喜欢的风格,翻译的水准也比较一般,有些拖泥带水。塔奇曼的叙述非常详细,立场也基本上都是在史迪威这一边,但这也许就是缺陷所在,详细但未必详尽,如果作者对历史的还原能引入更多的多方视角、立场与看法,相信整个作品会显得更加的客观全面而且清晰。也正是多方视角的缺失,会让人觉得有些过于拘泥细节,而少了一些宏观层面的叙述。推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结合白修德的《追寻历史》一同阅读。史迪威依然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二战历史人物,坚决、偏执富有才华,极度信仰美式价值观,对位居高位但徒有其表的人批评起来几乎毫不留情面,可谓知行合一,但这也许正是史迪威的悲情与另一面的魅力所在。

评分

中国、越南、古巴……就是被这些傻逼文青害死的

评分

愿每一个人心中都多一点“史迪威”,少一点“蒋介石”

评分

反面教材,愚蠢透顶。

评分

经典,文笔一流.1972年普利策传记文学奖。.如果太平洋战场对美欧来说是后娘养的孩子,那么缅甸战场则是看见就心烦的私生子:不想管又不能不管。此战场上出兵最多的是英印,人数五六十万,几乎是中国远征军人数是十倍;美军人数略少于中方,约60000人,基本是空军及技术兵种。人数劣势、与蒋反目决定了史迪威黯然离去。喜欢看全景故事的推荐作家版的《滇缅公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