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逃到了普利亚,也在阿富汗的士兵中间生活过。
然而,当我即将与伴侣分手的时候,我才发现了那种孤单。
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得主乔尔达诺新作
延续2011年度畅销小说《质数的孤独》之清新文艺范
在阿富汗战火历炼中实现人性与文学的双重蜕变与升华
在ICE前线作战基地,我遇见了一些与我年纪相仿的男孩子。我意识到,如果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战争,那这场在阿富汗的战争就是我这一代人的战争。我开始想象,在这个反常的背景下,这块军人的地盘里一切会是什么样。于是,一回到家里,我就着手写作《人体》。
2011年,凭借畅销书《质数的孤独》,意大利80后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让中国读者记住了他。事实上,《人体》距离他的处女作《质数的孤独》在意大利出版有五年之久,这五年里,乔尔达诺一直在寻找下一本书的主题。直到他跟随部队前往阿富战争第一线,短短的十天留给他极富冲击的印象并结交了一位同龄人朋友,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其实每一代人都会经历属于自己那一代的战争。
《人体》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小说,但并不停留在字面上的“战争”,除了硝烟纷飞的战场,乔尔达诺更多触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情感上的战争、家人间的战争……每一个书中人物都经历了痛苦的蜕变,从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到最终发现自己变成了自己都觉得陌生的成年人,要去承担他们并不想或是还未准备好去承担的责任。
保罗•乔尔达诺,意大利著名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处女作《质数的孤独》获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最年轻的得主。
魏怡,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副教授,译有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等。
讲人的故事总会显得格外真实。书里的人物的故事并不是那种光怪陆离的(除了一个做鸭的排长以外),男女朋友、母亲和儿子、姐姐和弟弟……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故事很正常,所以我作为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看书的时候被打动,要么就是故事情节特别感人,要么就是我能感同身受,《...
评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句老话,却依然为当下无数的作家们践行。某种意义上讲,作品即是作家在沸腾生活中打捞出的人生经验。意大利斯特雷加奖得主保罗·乔尔达诺自写出《质数的孤独》后,曾一度被莫名的焦虑纠缠:去哪里寻觅下一本小说的主题?为此,他不顾女友的反对,两赴阿...
评分从孤独到过于喧嚣的孤独 2011年的初春,我在仿若一片废墟的装修现场,顶着噪音和四面而来的冷风读完了《质数的孤独》。那个春天,我即将迎来一个“拥有24小时热水的家”,奇妙的是,出版社递来了没有封面也没有文案的试读本——“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它们是多疑而又孤...
评分《拆弹部队》在影片的一开头打出一排字幕:“战争就是毒品”,本书的开头也是如此,第一段就点明了全书的主旨:“在任务完成后的几年里,这些年轻人中的每一个都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无法辨认。对于另外一段生命,也就是以往那段生活的记忆,也因此染上了一层不真实的、人为的...
评分经历了连续几天的演讲和活动后,来自都灵的意大利帅哥、《质数的孤独》的创作者、80后小说家、粒子物理学博士Paolo Giordano先生已经疲惫到连佯作微笑都困难。约定的采访时间被打了五折。短暂的休整后,他坐在单向街书店的会议室,重回宁静。白日将近,他湛蓝的眼瞳在霸道的阳...
从《质数的孤独》到《人体》,乔尔达诺跨越了一个自己的距离,借由成长的内核,他完成了自己身的成长。
评分残酷版的“致青春”,在喧闹拥挤的团体中,散落着不被他人所理解的孤独。
评分从《质数的孤独》到《人体》,乔尔达诺跨越了一个自己的距离,借由成长的内核,他完成了自己身的成长。
评分在战争面前,人并不能成为人,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就像「人体」这个不带感情色彩的词。读完,有一种渗在皮肉里的压抑。
评分乔尔达诺的第二本书离开他熟悉的数理领域转到阿富汗战争,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写战争的疯狂和对人性的摧残,让人敬佩。刻画的好几位军人性格鲜明各具特色,比他的处女作亦前进了一大步。但小说选择了多个人物切入的方式,部分人(如托尔苏等)的故事对整本书情节的推动和情感的铺垫意义不大,角度选择不到位。对第一主角埃吉托家庭故事的描写也显得可有可无,且这些回忆段落部分采用第一人称,不知作者用意何在,但叙述人的切换使其显得更加突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