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作者1930年出版的力作。小说叙述代表理性的禁欲主义与代表情人感官享乐主义的一对朋友的经历。
修道院年轻的纳尔齐斯才华过人,觉得院长达尼尔喜爱。新来的学生歌尔德蒙迷恋世俗生活,他们虽成了朋友,但歌无视纳的理性的说教,偷偷去村子里和姑娘幽会,接着又逃出修道院,到处流浪,历经欢乐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可之后因爱上总督的情妇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长的纳尔齐斯把他从狱中救出,让他专事雕塑艺术。歌再次外出游行,途中染上重病,纳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
根据黑塞的理解,人的存在可归为精神和感官两个部分,精神代表理性、道德和内心的宁静;感官则代表着放纵、热烈和无常的生活。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恰恰反映了人的这两种生活态度的两极。纳尔齐斯称自己为思想家,他学识广博,洞察世事,在不断与自己内心的斗争中获得宁静;作为...
评分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分别代表两种精神。纳尔齐斯是玄学的、理性的、逻辑清晰的;歌尔德蒙是艺术的、感性的、幻想丰富的。小说中,两个角色共同为主题做出贡献。整部小说呈现出一幅平衡而合谐的精神世界:两种精神都有存在的意义,但也都有其不足,最后它们在穹顶上的结合非常完...
评分这本书真的非常值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看。我现在22岁,要读研了,心中自以为有了想要过的生活的样子,可却还是低估了人心的复杂。我其实很矛盾,觉得自己可以成为纳尔奇斯,安安稳稳地做学问,追求心理的宁静,过一种外人看来体面的生活。这基本就是我前两年的追求目标,现在我...
评分小说一开始就是描述修道院那棵大树,足足用了一大段。看前面部分的时候,我很难把这本书的黑塞和老年时期的黑塞等同起来。但是在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我的呼吸终于开始越来越陡峭,我意识到这本书肯定有一个不那么容易放下的结尾,肯定会荡气回肠,让人震动不已。 这本小说是...
评分给伟大的心灵骑师--Hermann Hesse 你说过,我们注定改变不了现实,好像尘封已久的旧屋里扫不尽的肮脏。 用尽量美好的梦想去描绘也许会发生的未来,即便最终还是被蒙了黑纱。 有些人选择等待,在黑暗里幻想阳光刺痛双眼的喜悦。 大多数人等来的是被自己抛弃了一夜的棉...
黑塞的一个写作习惯:先写一些普通人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挫折烦恼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主人公的引导者或者互补者,让你产生共鸣饶有兴趣地读下去,然后以这个故事为引子,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哲学思想渗入其中,使得作品精致不失内涵。《德米安》如此,这本亦如此。
评分世间修行的两条路,精神与理智,感官与艺术。一条父系,一条母系。一条是纳尔齐斯,一条是歌尔德蒙。爱黑塞。读着的时候会反复回味写的特别棒的段落语句,既感同身受又受益良多。觉得他伟大在讨论的都是永恒命题,并不仅只他那个时代,放在任何时代都适用。已献上膝盖不能爱更多。
评分永恒的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啊。黑塞太美,太涤荡人心。
评分黑塞的一个写作习惯:先写一些普通人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挫折烦恼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主人公的引导者或者互补者,让你产生共鸣饶有兴趣地读下去,然后以这个故事为引子,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哲学思想渗入其中,使得作品精致不失内涵。《德米安》如此,这本亦如此。
评分已是佳作,中间歌尔德蒙在路上的一段写的没有控制住。黑塞杰出的洞察力,这本书感觉承前启后,脱离了荒原狼的迷乱,以一个更为诚挚的面对内心的姿态出发,体验生活,感受生命,看世界。其实书名完全可以理解为理智与情感,两种来源不同,彼此矛盾的父性与母性的情感。他们是两个纯粹的极端,所以都是幸福的,而我们都是摇摆者,和黑塞的每一本书一样,读时伴有巨大的喜悦感与思索的焦虑。需要注意的是他提出的艺术对两者的融合,以及语言的暗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