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诗人、博物学者、语言大师。一九四五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幼喜好阅读,涉略广泛。在父母影响下,从钢琴、绘画与舞蹈课,到采集岩石与甲虫,她的童年交织着无穷的创造力与对环境的探索。一九六八年,她以关于梭罗《瓦尔登湖》的论文毕业于弗吉尼亚霍林斯大学,奠定了一生的写作方向。毕业后,迪拉德写诗、画油画,同时为“约翰逊扶贫项目”工作。
一九七一年,在经历了一场几乎致命的肺炎之后,迪拉德在弗吉尼亚州的听客溪生活了一年,深入地体验生命。这一经历成就了《听客溪的朝圣》这本书,使她在二十九岁便获得普利策奖,并在美国文坛激起巨大的回响,其影响力至今不衰。
迪拉德著述颇丰,是《哈泼市场》《大西洋》等杂志的专栏写作者,其作品涉及散文、诗歌、小说和书信,皆直指生命的核心。除《听客溪的朝圣》夺得一九七五年普利策文学奖以外,回忆录《美国童年》入围国家图书评论奖决选,《教顽石开口》获《波士顿环球报》十年来最好的作品,小说《梅特里一家》唯一入选二〇〇七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
她现居纽约。不再旅行,不再会见陌生人,不再签售,不再接受采访,不帮人写序,不在电视上露面,不信任维基百科。每年仅进行两次公共朗读。
自從《溪畔天間》發表之後,安妮‧狄勒德這個名字,便代表了最優良的寫作。她以精心雕琢的文字、敏銳的觀察,和創新而深沈的洞察,在美國文壇爭得一席之地,讓所有翻閱這本書的人都忍不住陷溺。
她住在維吉尼亞州藍峰的聽客溪邊,放空自我,用最真摯的眼睛觀察大自然。一隻青蛙、一尾麝香鼠、幾個螳螂卵鞘、一條纏結的蛇皮,或大或小,或生或死,或狂暴或溫柔,透過她的視網膜,便有了讓人驚喜的特殊美感。短短的一年,在季節的更替間,在人、生物和造物者間,她細膩地探索了大自然裡面美和暴力共存的宇宙涵義。
許多評論家認為,這本書更勝於梭羅的《湖濱散記》,另外一些人則說它足與法伯的《昆蟲記》媲美。而對狄勒德來說,這是她以二十六歲的時該有的一切放逸,來與世界最偉大的主題交鋒的大膽嘗試。這番嘗試無疑是成功的。
閱讀《溪畔天間》,會是一次心與靈的禮拜,一篇敬虔的祈禱,更是一場無與倫比的觀察經驗。
我正在喜马拉雅上朗读这本书,翻译得很优美,读起来很有感觉,欢迎来听:http://www.ximalaya.com/#/23764705/album/431620 我的邮箱里收到很多朋友发来求电子书的邮件,每年都有。我一开始下载的版本不是很稳定,常常打不开。后来我发给一个求书的朋友后,他很快发回给我一...
评分文/吴情 十九世纪后半叶,梭罗(H.D.Thoreau)为逃避当时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风气,前往康克德(Concord)隐居。他根据自己在那儿的生活经历,写下了《瓦尔登湖》(the Walden and other writings)一书,对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了猛烈批判,也开启了自然...
评分《听客溪的朝圣》写于1974年,荣获1975普利策非虚构奖,后选入大学课本。作为一本自然写作文集,它既延续了先辈的传统,又保持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这是一本枝繁叶茂的书,安妮·迪拉德步伐矫健,对内容熟悉,我们读者跟在后面,一不小心就容易走丢,只觉眼前风景相似雷同,既无...
评分安妮·迪拉徳的这本书陪了我至少两年,因为我看得实在很慢,她的笔触太过于细腻,我一头栽进她笔下的听客溪的世界里,跟着她的脚步慢慢在这个世界里摸索。她是一个极度敏锐的观察者,目光炯炯,好奇心迫切,她一边观察一边追问,仿佛要把上帝逼到角落里一样的追问,让人几乎喘...
评分自我意识是都市的诅咒,是世故所代表之一切意义。——安妮·迪拉德 生活,常常令人疲倦。 生活在都市的饮食男女,不分昼夜地奔波于不同的钢铁盒子间,比固执的甲壳虫更执着于重复固定的路线。如果钢筋水泥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培养皿,那么都市人如同无知无觉的蜉蝣,...
翻译的不是很好
评分翻译的不是很好
评分翻译的不是很好
评分翻译的不是很好
评分翻译的不是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