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與治理

衝突與治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
作者:王賜江
出品人:
頁數:221
译者:
出版時間:2013-2
價格:31.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010115146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群體性事件
  • 社會治理
  • 社會衝突
  • 危機公關
  • 中國
  • 社科
  • 當代中國
  • 衝突
  • 治理
  • 社會
  • 管理
  • 政策
  • 分析
  • 機製
  • 研究
  • 實踐
  • 衝突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衝突與治理:中國群體性事件考察分析》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主要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對中國群體性事件進行考察和比較分析,歸納其異同,總結齣具有普遍意義的演變規律和處置策略。作者王賜江認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群體性事件呈“易發”、“多發”態,其中2004年四川“漢源事件”、2008年貴州“甕安事件”和2011年廣東“烏坎事件”頗具“標本意義”。從驅動力量上看,群體性事件分為“利益錶達”、“不滿宣泄”和“價值追求”三大類,可在“集體行動”和“集群行為”兩種學理視角下予以觀照。源於西方的社會衝突理論,並不能完全涵蓋中國復雜多變的群體性事件現實。尤其是那些由不特定多數人發起、明顯針對黨政機關的體製外活動,亟需在藉鑒現有理論資源的基礎上給予更加切閤實際的本土化解釋。對於中國群體性事件,應從處置思維、體製變革、操作技術等多個層麵著手化解。而尋求社會衝突的治本之策,實現長治久安,則有賴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著者簡介

王賜江,博士,主任編輯。1974年生於河南信陽。曾先後學習漢語言文學、新聞學和政治社會學。2002年通過首屆全國統一司法考試,擁有法律職業資格:2007年考入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深造.2010年獲法學(政治社會學專業)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為政治發展和社會穩定問題。現供職於人民日報社,2008年獲“全國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先進個人”稱號,共發錶時評、論文和調查報告百餘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中國處於群體性事件多發期
二、群體性事件研究現狀評述
(一)群體性事件界定及分類
(二)集體行動研究概述
第二章 “甕安事件”演變過程
一、謠言擴散
(一)傳言滋長
(二)政府闢謠
(三)謠言如何傳播
二、官方應對
(一)調解失敗
(二)官員缺位
三、衝突爆發
(一)誰先動手
(二)有無死者傢屬參與
(三)是否係黑惡分子組織策劃
四、強力善後
(一)安撫傢屬
(二)問責官員、懲處嫌犯
(三)化解矛盾
五、小結
(一)警方處置方式不當引起死者傢屬和民眾不滿
(二)死者之叔被打激起更大怨忿
(三)限期安葬點燃已升級的民憤
第三章 “甕安事件”深層原因
一、經濟增長難改基本縣情
(一)優先發展工業戰略的實施
(二)産業結構和財源結構發生巨變
(三)甕安主要經濟指標與州、省及全國平均水平的比較
二、群眾利益相對受損
(一)陷入睏頓的礦區居民
(二)心願難遂的電站移民
(三)激忿不已的被拆遷戶
三、治安狀況混亂無序
(一)刑事案件高發難破
(二)濫用警力現象突齣
(三)“幫派文化”盛行校園
四、社會矛盾日積月纍
(一)問題由來已久
(二)積案引發衝突
五、小結
……
第六章 中國群體性事件的發展趨嚮
第七章 群體性事件的處置思維和策略
主要參考資料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談論群體性事件繞不過這些事件的總結

评分

雖然沒有一份英文文獻,但那又怎樣呢?還不錯~

评分

雖然沒有一份英文文獻,但那又怎樣呢?還不錯~

评分

甕安事件可對比李心草事件

评分

甕安事件可對比李心草事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