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正史记载的史实为基础,以轻松诙谐的笔调,介绍西晋从肇始、承继到丧乱、覆亡的全程,探讨西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内在原因,展示了西晋从开始到灭亡中的一系列政治权谋与腥风血雨,以及“风流”表象背后的权谋、杀戮以及当时统治阶层、士大夫阶层的道德感缺失、鲜廉寡耻,揭示了“西晋原来不风流”的本质。
王方,女,80年代生人。籍贯江苏,现居北京。曾于俄罗斯游学三年,异国回望,更激起对中国古典文学历史的一腔痴迷,遂弃商从文,专攻文史创作。
这本书是好事多磨的典型。 大体成稿是去年3月左右,然后疯狂地删减修改几个月,然后等封面等了半年左右,现在终于出了,回顾这2年,破釜沉舟的人生选择,真是唏嘘呀。呵呵。 今天一看,小站批准了。那我陆续贴一些内容吧,如果编辑不反对。 稿子当初实打实的字数有三十几万...
评分 评分 评分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写到西晋时,曾作如下评论: 司马炎和曹丕,都是先由老爹奠定了基础。他们在表面上虽然是开国皇帝,却只是坐享其成的花花公子,对醇酒和美女,要比对国家社会更有兴趣和更有心得。 …… 一个新兴的政权,一定会比旧政权具有更高的政治能...
评分这些年通俗说历史成了热门名词,当年明月火了,雾满拦江红了。百家讲坛让一大批人走上了通往名人的快车道。但是在通俗说史的背后,历史有被人当成小姑娘来打扮的嫌疑。一是有些历史不容戏说,历史之所以为历史是存在着一些谜团,细微之处和吊诡之处是今人说难以透彻明白的...
补上了西晋的通俗断代史。起笔多出于《三国演义》,故事热闹,世人多晓,就是少了真实感、权威性和说服力。对“建国三父子”的细说可以作为再读史籍的参考,对西晋生死的全景描述也可以作为日后攻读“晋书”的铺垫。西晋的历史,不能用“兴亡”,除了实现形式上的统一,这个朝代没有真正的兴盛过。司马炎仁厚却不明智,司马家族人丁兴旺却包裹私心,负了天下,害了子孙。将最后一章的名字作为书名,联系了魏晋风骨,书中也确实提到了魏晋文化,提到了魏晋学人。但是对于历史人物,尤其是战争中出现的司马家族成员和京城内外官僚,书中的堆砌多于梳理,常让人堕入迷茫。“八王之乱”的演绎也只限于登场和下台的平铺直叙,对西晋名人如陶侃、嵇康等人的解说还是少了许多,让人感觉全书没有重点。总体上是一本市面上能找到的、简读西晋历史的尚佳读本。
评分18-1-21第五本
评分生孩子一定要保质保量
评分书名歧异,营销味重,所谓风流即风度;仪表。犹遗风;流风馀韵。语出《汉书·赵充国辛庆忌等传赞》:“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何为西晋原来不风流?从后三国曹魏与司马家族之争正史为主线路,加以文学润饰,简直成了司马家族史。作者洋洋洒洒大概想说:晋朝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世族影响力远超帝王。如司马氏本身就是世族权臣,控制曹魏朝廷,挟天子以令天下,最后篡魏自立。所以司马炎在篡魏得手后,为免其他世族、权臣效法,便先后分封宗室郡国并都督诸州,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同时实行占田制、荫客制,稍微限制世家大族的无限扩张,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晋武帝一死,八王兴乱失去了维系统一的重心,又再一次陷入分裂。
评分大致历史的解说,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