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即道

日用即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林丹
出品人:
页数:182
译者:
出版时间:2012-12
价格:3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123514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哲学
  • 王阳明
  • 已购
  • 中国哲学
  • 现象学
  • 心学
  • 生活哲学
  • 实用智慧
  • 自我提升
  • 东方智慧
  • 道家思想
  • 人生感悟
  • 日常修行
  • 处世哲学
  • 精神成长
  • 简单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之一,集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他创导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的心学体系,引爆了明朝后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成为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收到嗣后的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一致推崇。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使现代人得到指导、解脱和安慰。 早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空间物理专业、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丹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大器晚成,字字珠玑—— 现代西方哲学视野里的阳明思想:一种对于终极实在(心、理、良知等等)非对象化和生活境域化的理解,深邃与简明的合一 。

作者简介

林丹,1964年11月生,福建上杭人。198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空间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编(合编)教材一部,为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出版译著一部(合译)。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研究方向为中西哲学比较、现象学、儒家哲学。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目录信息


导言
第一章 胡塞尔现象学的还原、构成与境域思想
一 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
二 还原思想与构成思想
三 境域思想与还原和构成思想的关系
第二章 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的现象学
一 海德格尔对于“对象化”态度的批判
二 对于“纯粹意识”和还原的超出
三 境域型思想方式的出现
四 存在问题的提出
五 实际生活经验及其表达方式
六 与中国哲学中的表达方式的比较
第三章 王阳明思想的问题背景——一程与朱子
一 程思想的内在矛盾
二 朱子思想中的“形而上”与“形而下”
三 天境道域
四 “心-理”关系问题上的困境
第四章 日用即道——“形而上”与“形而下”在生活中的贯通
一 生活与思想
二 龙场悟道
二 “事”与“道”
四 “教”、“学”皆道
第五章 心与理——境域中的“活理”与概念本质的融解
一 “心即理”初解
二 “心即理”之“心”
三 境域化的“心”和“理”
四 “外物”与“心一物”
五 “固有”即“切己”
六 传统与“吾心”
第六章 知行合一——“称手”(zuhanden)的“知-道”
第七章 良知与致良知——本己生命在境域中的显发
结语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阳明的“良知呈现”依赖于直觉体悟,康德的认识论否认“智的直觉”。阳明的道德出于本心“直下”,康德的道德依赖于理性,即普遍立法原则。基于理性推导的道德解释不了一种情况:不假思索的道德行为,类似于条件反射,理性尚未发作之时。 另外在康德那里,本体与现象之有层“隔...

评分

阳明的“良知呈现”依赖于直觉体悟,康德的认识论否认“智的直觉”。阳明的道德出于本心“直下”,康德的道德依赖于理性,即普遍立法原则。基于理性推导的道德解释不了一种情况:不假思索的道德行为,类似于条件反射,理性尚未发作之时。 另外在康德那里,本体与现象之有层“隔...

评分

阳明的“良知呈现”依赖于直觉体悟,康德的认识论否认“智的直觉”。阳明的道德出于本心“直下”,康德的道德依赖于理性,即普遍立法原则。基于理性推导的道德解释不了一种情况:不假思索的道德行为,类似于条件反射,理性尚未发作之时。 另外在康德那里,本体与现象之有层“隔...

评分

阳明的“良知呈现”依赖于直觉体悟,康德的认识论否认“智的直觉”。阳明的道德出于本心“直下”,康德的道德依赖于理性,即普遍立法原则。基于理性推导的道德解释不了一种情况:不假思索的道德行为,类似于条件反射,理性尚未发作之时。 另外在康德那里,本体与现象之有层“隔...

评分

阳明的“良知呈现”依赖于直觉体悟,康德的认识论否认“智的直觉”。阳明的道德出于本心“直下”,康德的道德依赖于理性,即普遍立法原则。基于理性推导的道德解释不了一种情况:不假思索的道德行为,类似于条件反射,理性尚未发作之时。 另外在康德那里,本体与现象之有层“隔...

用户评价

评分

张祥龙弟子所作,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无非”非对象化”,所有意思十页纸足够了~

评分

此书诠释有一定启发性,但本书有一根本“命门”,引入现象学诠释就必然需要否定和消解阳明的“良知本体”为形上本体,这有可能违背阳明“心里理”的本意。这估计也是牟宗三对现象学不太感冒的原因吧。

评分

高山仰止

评分

高山仰止

评分

高山仰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