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權力與民間秩序

國傢權力與民間秩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武漢大學齣版社
作者:楊國安
出品人:
頁數:429
译者:
出版時間:2012-9-1
價格:5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7102323
叢書系列:武漢大學學術叢書
圖書標籤:
  • 明清史
  • 社會史
  • 曆史
  • 社會經濟史
  • 農村
  • 翻瞭一遍
  • 移民
  • 水利
  • 國傢權力 民間秩序 政治社會 學術研究 權力結構 傳統社會 社會秩序 權力關係 曆史研究 社會結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傳統時代“國權不下縣”,若要揭示中國傳統社會的發展規律,“從縣衙門到傢門口”必須得到重視。《武漢大學學術叢書·國傢權力與民間秩序:多元視野下的明清兩湖鄉村社會史研究》聚焦於當前學術界前沿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國傢與基層社會”,在充分利用傳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廣泛挖掘、收集民間文獻資料,主要從宗族、水利與保甲團練三個方麵,展開對明清兩湖地區鄉村組織與基層社會控製的研究。其創新之處在於,突破原來自上而下強調中央集權的強大,將鄉村組織和地方精英視為國傢附屬物的觀點,同時也突破紳權對抗皇權的士紳支配模式,堅持從國傢政權建設與民間社會秩序互動的視角,將兩湖地方社會看做一個整體,既從國傢視野齣發,探討官府對於鄉村社會的控製與治理;又從基層社會著眼,揭示鄉村社會的自我管理與民間秩序的自我構建,由此體現“國傢權力與民間秩序”之間互動的多元視野與整體史觀。其基本內容如下:

(1)移民、宗族與地域秩序的構建。在“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人口大遷徙中,明清時期的兩湖地區構成典型的“移民型”社會。

(2)塘堰、堤壩中的水利糾紛與用水秩序。

(3)保甲、團練與鄉村控製體係的演變。江湖盜是兩湖水上社會的邊緣群體,以前學界關注甚少。

以上三個專題雖各有側重,但基本都是圍繞鄉村社會秩序的自我構建和運行、國傢權力的介入以及雙方的復雜互動關係展開不同層麵的研究。研究初步錶明,中央集權國傢對鄉村社會的部分管理和鄉村社會的自我運行,共同構成中國傳統鄉村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徵。

著者簡介

楊國安,1971年1月齣生,湖北黃陂人。現為武漢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兼任中國經濟史學會副秘書長。1993年獲湖北師範學院曆史學學士學位,1999年獲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理學碩士學位,2002年獲武漢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2010-2011年美國耶魯大學曆史係暨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經濟史、鄉村社會史。先後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明清兩湖地區鄉村組織與基層社會控製”(2005年)、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民間文獻與明清兩湖鄉村賦役徵收實態研究”(2011年)等。已齣版學術著作《明清兩湖地區基層組織與鄉村社會研究》(2004年)。2005年《明清兩湖基層組織與鄉村社會研究》被評為“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先後在《中國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光明日報》(理論版)、《中國農史》、《中國社會曆史評論》、《曆史人類學學刊》、日本《中國水利史研究》、中國颱灣《明代研究》等雜誌發錶論文數十篇。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緒論
一、選題的意義與緣起
二、學術史的梳理
(一)關於“國傢政權與鄉村社會”的迴顧與反思
(二)20世紀80年代以來明清兩湖區域史研究述評
三、研究的史料、方法與基本思路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權力”、“秩序”及其他
(二)史料與方法:民間文獻與田野考察
(三)基本思路與分析框架:多元視野與整體史研究
第二章 移民、宗族與地域社會秩序的構建
一、移民、生計與清代鄂西北山區宗族形態
(一)走進鄖西:鄂西北山區的生態環境與移民
(二)移民的生計與發展:種植、經商與多種經營
(三)香口柯傢灣:一個山區移民傢族構建的個案分析
二、村落、祠堂與清代鄂東南傢族秩序的構建
(一)聚族而居:地名誌、族譜所見鄂東南鄉村的聚落形態及其成因
(二)宗祠、支祠與傢祠:鄂東南的祠堂類型與傢族結構
(三)神聖與世俗之間:鄂東南祠堂的功能及其嬗變
(四)空間與秩序:清代以來鄂東南傢族秩序的空間構建
三、移植與模仿:清末民初地方自治的宗族實踐——以黃陂周氏宗族為個案的考察
(一)黃陂東鄉:周氏宗族地理、人口與村落分布
(二)經祖祠自治章程:周氏宗族自治的實施綱領
(三)梅田學校:鄉村的新式教育與村落自治
第三章 塘堰、堤壩中的水利糾紛與用水秩序
一、塘堰與灌溉:鄂東南丘陵山區的水利組織與民間秩序——以崇陽縣《華陂堰簿》為中心
(一)崇陽縣華陂堰及《華陂堰簿》
(二)賦役改革與基層水利製度變遷
(三)塘堰的日常管理與運行
(四)上畈與下畈之間:水利糾紛與灌區社會
二、堤防與社會:兩湖平原水利中的紛爭、協作與官府介入——以四邑公堤為例
(一)從一縣專任到四邑公修:宋迄清江嘉長堤的興築與協濟
(二)四邑公修中的利益糾葛與協調機製
(三)堤防水利中的官府介入與區域協作
三、樊口閘壩之爭:晚清水利工程中的利益紛爭與地方秩序
(一)外江內湖:樊口地區的水係、地貌與洪災
(二)內鄉與外鄉:武昌縣移民、墾殖與地域社會變遷
(三)屢建屢毀:樊口建閘的麯摺曆程
(四)彭李之爭:樊口閘壩背後的生態、利益與政治糾葛
第四章 保甲、團練與兩湖鄉村控製體係的演變
第五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本書對於明清時期兩湖鄉村社會的認識基本還是停留在“皇權不下縣”這個框架內。作者將傳統中國鄉村治理模式概括為集權國傢對鄉村社會的部分管理與鄉村社會的自我運行相結閤。一方麵國傢政權通過設置保甲、調解糾紛等形式進入鄉村,另一方麵國傢往往需要依托鄉村已有的宗族、會社、水利組織等中介勢力實現對鄉村地區的統治。這樣的結論無疑是顛倒瞭因果,忽略瞭這一時期中間團體的性質及其興起的原因。在明清時期賦役製度改革的影響下,國傢不再需要掌握具體的人口,隻需保證課稅主體能夠長期穩定。課稅主體性質的轉變推動瞭各類社會中間團體的壯大。無論是華南地區的“糧戶歸宗”還是巴縣的“鋪戶應差”,都顯示齣地方政府認可甚至鼓勵各類中間團體承應賦役。因此,這些中間團體的興起與王朝國傢始終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而不能僅視為地方社會自發的産物

评分

本書對於明清時期兩湖鄉村社會的認識基本還是停留在“皇權不下縣”這個框架內。作者將傳統中國鄉村治理模式概括為集權國傢對鄉村社會的部分管理與鄉村社會的自我運行相結閤。一方麵國傢政權通過設置保甲、調解糾紛等形式進入鄉村,另一方麵國傢往往需要依托鄉村已有的宗族、會社、水利組織等中介勢力實現對鄉村地區的統治。這樣的結論無疑是顛倒瞭因果,忽略瞭這一時期中間團體的性質及其興起的原因。在明清時期賦役製度改革的影響下,國傢不再需要掌握具體的人口,隻需保證課稅主體能夠長期穩定。課稅主體性質的轉變推動瞭各類社會中間團體的壯大。無論是華南地區的“糧戶歸宗”還是巴縣的“鋪戶應差”,都顯示齣地方政府認可甚至鼓勵各類中間團體承應賦役。因此,這些中間團體的興起與王朝國傢始終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而不能僅視為地方社會自發的産物

评分

按需。

评分

社會經濟史,看不齣很明顯的新意,像是踏踏實實做注解

评分

社會經濟史,看不齣很明顯的新意,像是踏踏實實做注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