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勒维(1965-2007),法国作家、艺术家、摄影师。这是一位很特殊的作家,他毕业于法国精英ESSEC高等经济商学院,却自学成才走上了艺术之路。自1991年开始钟情于抽象画,1995年,印度的两个月之旅回国后,决定放弃绘画,焚毁了自己的几乎所有画作,开始涉足摄影。先后出版了三本摄影集《恐慌》(2002)、《复原》(2003)、《假象》(2006),并为很多杂志提供摄影作品。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7部作品,包括《自画像》、《日记》、《著作》、《虚构》、《自杀》等。
其独特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语言朴实,情感真实,淡淡的悲怆凄凉跃然纸上;特殊的句子结构,犹如“碎片的组合”,被称为“文学立体派”。勒维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其作品内容本身的影响,他的写作风格称为一种新的风格的研究对象。法国作家Nicolas Bouyssi研究勒维的书籍《刻板印象的美学:读爱德华•勒维》。
这本小说是作者爱德华•勒维的遗作,他在自杀前十天将本书的书稿交给出版社。小说使用第二人称“你”叙事,讲述了二十年前,童年时期的朋友自杀的事件,并以此用碎片化的生活细节和大量的心理描写,展开对朋友的回忆。主人公“你”是一名沉默自闭的男子,因为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逐渐沉迷于策划自己的死亡,最后在某天准备与妻子出门打网球的时候,掉头回到家中地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语句,淡淡的笔触,让读者领略一个自杀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世界的看法。
毛姆说过,年轻的不幸才是真正的不幸。不是原话,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是的。身为年轻人的时候,我们没有苦难的理由。“到老去时,你不会再如此不幸。因为那时你就有了悲伤的理由。”而身为年轻人的时候,我们的一切悲伤和苦难都是不对的,因为那毫无来由。人们不会理解。他们...
评分自杀这种事可能并不多见,但讨论自杀是常有的。 已经记不清这种讨论发端于何时,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呢?少年时的苦愁,也是有的啊。记得那时与禾禾煲电话粥,我们一样一样平静地讨论自杀的十八式,也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年纪,却好像已经触摸到人生的种种幻象——活着,并没...
评分生,是人无法选择的,生的决定只在父母一念之间,当事人没有任何发言权。 那么,死呢?是否人有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时间方式的权利?想起HBO制作的电视电影《死亡医生》,阿尔帕西诺用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个致力于推动安乐死合法的医生。安乐死至今还是人类社会最有争议的问题之...
评分这本书最有趣之处是里面的插图,那些美术作品。书的包装太过精美,让人爱不释手,只可惜文字太自怜自恋,令人反感。
评分想起加繆的《局外人》,主角也是這麼一個人,只是他沒有自殺,而是被殺了。自殺者,你的結局悲慘了你的過去,人們總在想你過得是不是很慘,為何“想不開”,其實殊不知,也許自殺者才是真的想開了。又想起我那個割脈的夢,也許有一天我也會選擇自己結束生命,我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壞事。對於死亡,這個老朋友,崇敬比懼怕更像一種合適的態度。
评分你和妻子走到门口,你说等等,折回去拿个球拍,但是到了放球拍的地方,你又莫名走到了地下室,往自己嘴巴里开了一枪。这个小说如果觉得枯燥,那说明你不理解作者的古典风格,窗帘紧闭,享受寂静。
评分译者是位在读研究生么?自译序也夸张了点吧。所以一般情况下,看书都不看序,除了一些哲学导读之类的。当然,有些序还是写得蛮不错的。里面的油画很好看,还以为是作者的呢,结果落款的都是一个叫GAO YU的人。
评分真实,却又因为真实而显得拙劣。暴露了所有的软弱、隐藏在人们心中的常态,像处于窒息边缘、无力挣扎着的溺水之人。这令我觉得表层——和某种生活一样无意义,肤浅,无病呻吟,没有落脚处。但这却是真实的常态。作者用自己的现实行动来与虚构作品来了个合奏,不仅永生地摆脱了痛苦还形成了某种美感,但这种美感形式、现代得够呛。和这无意义的现代一样,够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