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 1952- ),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技大学主修建筑。2006年获诺贝文学奖,作品已经被译为40多种语言出版。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既是一部个人的历史,更是这座城市的忧伤。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如今作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善于描写的杰出天分,重访家族秘史,发掘旧地往事的脉络,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
奥尔罕.帕慕克于去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和以往任何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之后一样,人们匆忙开始了解这个人,把他的作品翻译为中文。而去年是文学作品的"达. 芬奇密码"之年,所以奥尔罕.帕慕克那本充满悬疑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最先被翻译为中文,而我们不得不等到今年3月份...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帕幕克正好到上海,看了他的采访,我开始喜欢起这个土耳其的作家。帕幕克和捷克的塞弗尔特很像,是如此地敏感于美丽,敏感于忧愁,敏感于内心的色彩;他们写的回忆录也很像,关于两座同样有韵味的城市,伊斯坦布尔和布拉格。«伊斯坦布尔»和«世界美如...
评分“他在寻觅他出生城市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将一个作家与他生长的城市联在了一起。至少我们现在明白,一个作家的出生城市和这个作家是平等的。是的,我说的是“出生的城市”,是一个作家真正的出生地、栖息地...
评分所谓自传,或叫回忆录,就是让人看不到未来与现在的东西。作者必须做出或装出掏心掏肺的样子,将自己骨髓里,细胞里,角角落落那点东西搜刮出来,一一罗列,一再审视,很有些陈尸剖析的意味。 当然,如果你没有显赫的家世;一对父母,无论上溯到哪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逼快装不下去了。此书有阅读门槛,至少需要对土耳其历史,东西方文化碰撞和宗教冲突有了解,才好带入作者的呼愁情感中。反正我过眼即忘地浏览了历史,探访了古城以后,仍然觉得很不好看,写的又烦又装又碎。没准再补补课再来读会更好?
评分美景之美,在其忧伤。如果到伊斯坦布尔,一定要先读这几本书:《伊斯坦布尔》,《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还有《纯真博物馆》,只有如此这般,才能感受帝国斜阳的忧伤,和呼愁下的呐喊。 https://www.douban.com/note/706008220/
评分逼快装不下去了。此书有阅读门槛,至少需要对土耳其历史,东西方文化碰撞和宗教冲突有了解,才好带入作者的呼愁情感中。反正我过眼即忘地浏览了历史,探访了古城以后,仍然觉得很不好看,写的又烦又装又碎。没准再补补课再来读会更好?
评分帕慕克真是排比王。看前三十页足矣
评分碎碎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