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进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设局续修。此后,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如何进退沉浮,书局一直随身而设。1067年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被任命为枢密事使而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从治平三年开局,至此共用了19年的时间。
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通读了连带胡注的资治通鉴,释卷之际,心事苍茫。 古人读书,经史并称,通鉴可说是群史之首, 温公秉笔,严遵儒家家法, 因以史料有取舍,史识有高论,法度森严,正气凛然, 胡注精于学术考辨,复明晰诸事因果,多发明温公伏笔, 更兼亡国之痛,常借题...
评分非静不能读也! 非资不能通也! 非治不能鉴也! 孰非孰不能! 太短也是评论,所谓蜚短流长; 太长就是罗嗦,所谓千金易字;
评分书当然是好书。 过去一直是在学校读书,图书馆收的资治都是6、70年代中华书局的本子,装帧一般,但是铅字排的清晰美观,看起来绝对舒服。这两年都没有买过中华书局的书,所以对之的好印象还在。直到今天收到09年印刷的资治通鉴,心下大惑不解,为何在科技日进的今天,中华书局...
评分周纪第一卷: 韩赵魏三家分晋 智伯有才无德,絺疵善于察言观色,进言韩魏必反,智伯不从 豫让为智伯复仇刺杀赵襄子 魏文侯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子击子方二人辩贫富 吴起杀妻求将,吮卒 聂政刺杀侠累 吴起向魏武侯谏“在徳不在险”,与田文(非孟尝君)辩相位 魏宰相公叔设计陷害...
评分《通鉴》行文至隋炀帝一带,曾着重写过一个人的事迹,这个人的名字可能陌生,他的一句诗您应该知道:“空梁落燕泥”。这句诗有多出名呢?可能会和历史上许多无头诗一样,人们都听说过,还会偶尔吟诵一二。但若要说出这一句的出处或作者,多数人会顾左右而言他。相似命运的诗句...
我看了一部分唐朝的,暂时不打算再看下去了,只是想找个时间了解一下东汉。
评分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评分经年读资治通鉴,于今毕,阖书而思,思绪万千,陈平贾诩之智前已知之,李泌王朴之材今夕方闻,叹苻坚之功败垂成,感陈汤之荡气回肠...吾读史以来,先读三国志,续以钱穆、吕思勉之通史、讲义,续以前四史,至资治通鉴,余白话史书不论,昔温公言作书以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以吾观之,不敢言明智,但于思辨亦颇有所得,今暂止以读余书,俟他日续之。
评分臣光曰
评分注视玄武门事变,忽忆荧屏似有一部电视剧《秦王李世民》,明明己为乱阶,而饰言是他人政变,吾辈忠义平叛。此事当代史一再故智重演。电视媚态可掬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