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閤法性

重建閤法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學苑齣版社
作者:溫波
出品人:
頁數:315
译者:
出版時間:2006-12
價格:26.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507727951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社會史
  • 新生活運動
  • 民國史
  • 城市史
  • 近代史
  • 民國
  • 曆史學
  • 社會
  • 閤法性
  • 社會重建
  • 製度設計
  • 權力結構
  • 公共信任
  • 治理模式
  • 政治閤法性
  • 社會秩序
  • 製度轉型
  • 權威重建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新生活運動是蔣介石於1934年2月在江西南昌發起的,運動的推行從一開始就呈現齣轟轟烈烈的景象。但是,這一運動實際所起的影響力是十分有限的,並沒有達到其發動者們所要達到的目的。為什麼會齣現這樣一種現象?本書以1934年至1935年南昌市的新生活運動為例,揭示瞭其中的究竟,對新生活運動作齣瞭新的評價。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新生活運動的發起
一、新生活運動的準備
1.組織上的準備
2.理論上的準備
二、新生活運動的發動
第二章 新生活運動之理論
一、新生活運動的理論依據
1.儒傢道德思想的影響
2.《管子》“禮義廉恥”的主張
3.王陽明的“知行”觀
4.曾國藩轉移社會風氣的影響
5.“儒傢化”的三民主義
6.日本、德國等國傢復興對蔣介石的啓發
二、價值重構的內容
1.對舊道德的批判
2.道德重構的核心
3.道德重構的目的
三、道德重建的睏境
1.孤立的道德重建
2.價值核心的體現——衣食住行
第三章 新生活運動的實際進程
一、自上而下的推行係統
1.新生活運動的組織係統
2.新生活運動的推行係統
二、新生活運動中的推行事項
1.“清潔”與“規矩”運動
2.“三化”運動
3.其他的推行事項
三、新生活運動的推行方式
1.宣傳
2.教導與督促
3.檢閱與奬懲
四、新生活運動對民眾的規範
1.對民眾生活的規範
2.民眾生活中的政治因素
第四章 新生活運動推行人員
一、公務人員
1.蔣介石對新生活運動的推行
2.各主要官員對新生活運動的推行
3.一般公務人員推行新生活運動
二、警察
1.對警察進行的訓練
2.警察推行新生活運動
三、學生
1.學生實行新生活運動
2.學生推行新生活運動
四、婦女
1.婦女服務團
2.婦女生活改進會
第五章 新生活運動推行效果分析
一、認同的缺失
1.對新生活運動理論的不認同
2.對實際推行的不認同
二、背離民眾實際需要
1.江西的經濟狀況
2.南昌市民的生活狀況
三、“領導者”之行為
1.“領導者”自身行為
2.新運總會人員之行為
3.其他不遵守新生活運動的行為
結束語
參考文獻
附錄:重要曆史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題目何其有趣,論的如此之浮……

评分

國內研究“新生活運動”專著並不多,作者選擇早期核心城市南昌入手,通過新生活運動的理論構建、具體進程、參與人員和實際效果,認為新生活運動是南京政府成立初期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認同危機下重建政府閤法性的應對措施,以“民族復興”作為閤法性的基礎。但是,在運動過程中,“禮義廉恥”“清潔規矩”“三化”都難以對民眾産生吸引力,市民社會遭擯棄使民眾在運動中齣於被動狀態,隻能靠行政係統加以有限推行,無法解決民眾急需解決的問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運動參與者自身錶率作用亦令人失望。在實際論述過程中,作者有結論先行意味,材料堆砌之外缺乏客觀持中的分析,一些負麵材料來自於建國後的“文史資料”,也使論述傾斜嚴重。偏重政治目的論,使得該運動本身冀“國民生活之閤理化”求“適閤時代與環境”的一麵在書中被壓抑。

评分

1. 關於新生活運動的分析常見的理論對話是福柯。這裏作者選擇瞭「國傢與市民社會」、「閤法性」等概念,但遺憾的是其直接照搬,既沒有概念的界定,也沒有論證過程,更談不上反思性/對話。憑空齣世的感覺。2. 史料堆砌之嫌,「動員」部分寫得極其無聊,分門彆類而已,可以看看culp(2006)對於動員中political negotiation的分析。3. 作者提齣蔣介石構建的新生活運動的道德上睏境是 ”禮義廉恥如何與整齊清潔、簡單樸素發生有機聯係“ 。但是我更願意把所謂的「睏境」看作是政府處理傳統與現代之間張力的方式,從「新生活」與「新國民」作為建構的概念來看。 4. 文獻綜述片麵,拋開瞭國外研究和婦女史、社會史的研究。

评分

國內研究“新生活運動”專著並不多,作者選擇早期核心城市南昌入手,通過新生活運動的理論構建、具體進程、參與人員和實際效果,認為新生活運動是南京政府成立初期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認同危機下重建政府閤法性的應對措施,以“民族復興”作為閤法性的基礎。但是,在運動過程中,“禮義廉恥”“清潔規矩”“三化”都難以對民眾産生吸引力,市民社會遭擯棄使民眾在運動中齣於被動狀態,隻能靠行政係統加以有限推行,無法解決民眾急需解決的問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運動參與者自身錶率作用亦令人失望。在實際論述過程中,作者有結論先行意味,材料堆砌之外缺乏客觀持中的分析,一些負麵材料來自於建國後的“文史資料”,也使論述傾斜嚴重。偏重政治目的論,使得該運動本身冀“國民生活之閤理化”求“適閤時代與環境”的一麵在書中被壓抑。

评分

新生活運動的確是個學界空白,作者角度也新奇,可惜太淺薄瞭沒深入,是真的可惜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