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充满职业信仰的设计界八零后,对话新经济学的启蒙者。一场新经济学与视觉设计思想之间,关于信仰的跨界碰撞。
本书以对谈形式达成新经济学理论与视觉设计思想之间的跨界碰撞,多角度深度剖析职业信仰与职业现实间的内在关系。利用大量实例与生动活泼的叙事手法深入浅出地从各个层面解读行业本源、分析行业现状、探索行业未来,为视觉行业从业人员找到晋级途径、提升职业幸福感提供管道与参考。
这是一本关于幸福的书,这是一本关于在职业中幸福的书。如果你现在正在追求幸福,又不得不容忍职业生活中的不幸福,那么恭喜你,这本书就是写给你的。要知道,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大多是在职业当中度过的,我们每天在职业中生活着、老去着。职业牵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命运沉浮,但我们是否真正看清了职业?职业给我们到底带来什么?两个充满职业信仰的设计界八零后,对话新经济学的启蒙者,会擦出怎样的思想花火?我们三人真诚邀你一道加入这场新经济学理论与视觉设计思想之间,关于信仰的跨界碰撞。
姜奇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监管信息化专家组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文化启蒙者之一,中国『数字论坛』成员。『奇平视点』专栏作家。
张子建,创研综合设计研究所研究员,视觉研究者,东方哲学设计理论的倡导者。其具有东方意境与神韵的作品在社会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与号召力。2009年参与启动『中宣美』计划,2011年与视觉研究者米士杰共同成立创研综合设计研究所。
米士杰,创研综合设计研究所研究员,广告学研究者。一直致力于广告学、传播学、营销学、文案写作、视觉设计、摄影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创作工作。2009年参与启动『中宣美』计划,2011与视觉研究者张子建共同成立创研综合设计研究所。
今天网购的书刚刚到手,但通过网络已经认识创研很久了。创研的学习会自己一次没去过,但有次正好自己的学生在北京实习,于是推荐她们去听听。学生回秦后和我说:子建和小米把田中一光做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设计信仰这名字起的很大,我想他俩应该是做好了把一辈子都献给设计的觉...
评分今天网购的书刚刚到手,但通过网络已经认识创研很久了。创研的学习会自己一次没去过,但有次正好自己的学生在北京实习,于是推荐她们去听听。学生回秦后和我说:子建和小米把田中一光做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设计信仰这名字起的很大,我想他俩应该是做好了把一辈子都献给设计的觉...
评分信仰: 原始信仰:神话、图腾、巫术、禁忌 宗教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儒教、道教 哲学信仰:儒家信仰、科学理性信仰 政治信仰: 又或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行为所表现出的具体意义的信仰,即使无信仰的人,也可以从他们的行为中找到一些信仰的影子: 功用主义者,乐观主...
评分信仰: 原始信仰:神话、图腾、巫术、禁忌 宗教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儒教、道教 哲学信仰:儒家信仰、科学理性信仰 政治信仰: 又或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行为所表现出的具体意义的信仰,即使无信仰的人,也可以从他们的行为中找到一些信仰的影子: 功用主义者,乐观主...
评分今天网购的书刚刚到手,但通过网络已经认识创研很久了。创研的学习会自己一次没去过,但有次正好自己的学生在北京实习,于是推荐她们去听听。学生回秦后和我说:子建和小米把田中一光做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设计信仰这名字起的很大,我想他俩应该是做好了把一辈子都献给设计的觉...
理想很好。对宏观经济,文化价值侃侃而谈,有种长者的气魄,但是让人觉得论点比较naive,论据都来自于“六祖坛经”“世界上最成功的推销员”这一级别的新华书店的畅销书。想唱歌是好的,但是调子起得太高就会声嘶力竭。
评分太理想化了,就跟上帝一样不可捉摸。
评分广告、设计与经济学的跨界对话,非常有意思的思维碰撞。有种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勿忘本心。--比较有诚意的书
评分嗯,都是博学的设计人。道理嘛我都懂,臣妾做不到啊,太有说教意味,堆砌大量信息,自己的思考特别是从职业中来的思考太少了。看到后面,我一目一页之后,在看到附录部分的内容,全是这位叫姜奇平的个人solo,说理无罪,说理说到读者看不下去还出书就不对了。而且说理多用结论式的语气,其实没有什么讨论或者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想不明白我为什么我要听这群设计师引用各种理论,而他们全已经冠上了他们很确定的结论。不明白为什么还需要找三个人来谈。很吊诡的一件事,虽然说是对谈,我真的觉得不是个对谈的环境,我真的不相信,他们仨对谈的时候,那些长长长的引用的原文能说来就来,完全不像对谈和讨论。我也看不到太多讨论的气息
评分嗯,都是博学的设计人。道理嘛我都懂,臣妾做不到啊,太有说教意味,堆砌大量信息,自己的思考特别是从职业中来的思考太少了。看到后面,我一目一页之后,在看到附录部分的内容,全是这位叫姜奇平的个人solo,说理无罪,说理说到读者看不下去还出书就不对了。而且说理多用结论式的语气,其实没有什么讨论或者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想不明白我为什么我要听这群设计师引用各种理论,而他们全已经冠上了他们很确定的结论。不明白为什么还需要找三个人来谈。很吊诡的一件事,虽然说是对谈,我真的觉得不是个对谈的环境,我真的不相信,他们仨对谈的时候,那些长长长的引用的原文能说来就来,完全不像对谈和讨论。我也看不到太多讨论的气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