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作者鲁迅,鲁迅自己,本以为现在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他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鲁迅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自己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破落士大夫家庭。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鲁迅文章被挪出课本这个话题,套用时下的话说已经“out”了。风风火火的讨论,也就死撑了几天,然后,就被互联网上数以亿计的信息淹没了,连头都没有再浮出水面一下,就沉到底了。我为了这条不知道谁发出的新闻,从柜子里重新翻出《呐喊》,就坐在地上,看到天色变暗,雷...
评分鲁迅于1918-1922年间创作的15篇小说,合为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在“警钟日报”或曰“俄事警闻”时期,鲁迅弃医从文,转向改造“愚弱的国民”。从东京回北京后鲁迅倍感“寂漠”(无物之阵,略显虚无主义)的“十年沉默期”,在“S会馆”抄古碑。 于《呐喊自序》中写到的“...
评分7.23事件过去快三个月了,目前网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声音了,即使有声音也可能没有多少人愿意听了,一个接一个的事故或故事不断稀释当时的剧痛,当初愤怒的人群可能在积极地寻找着的下一个可以愤怒的对象或事故,只要媒体敢于披露,他们的想法是很容易实现的。前一段时间是上·海...
评分鲁迅于1918-1922年间创作的15篇小说,合为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在“警钟日报”或曰“俄事警闻”时期,鲁迅弃医从文,转向改造“愚弱的国民”。从东京回北京后鲁迅倍感“寂漠”(无物之阵,略显虚无主义)的“十年沉默期”,在“S会馆”抄古碑。 于《呐喊自序》中写到的“...
评分7.23事件过去快三个月了,目前网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声音了,即使有声音也可能没有多少人愿意听了,一个接一个的事故或故事不断稀释当时的剧痛,当初愤怒的人群可能在积极地寻找着的下一个可以愤怒的对象或事故,只要媒体敢于披露,他们的想法是很容易实现的。前一段时间是上·海...
有几篇大同小异,有蹭稿费的嫌疑。小时候学的课文再读真是不错,背过的段落简直不过脑子,还要重看几遍才能走心。
评分周家兄弟分天下。如果不是义务教育如此填鸭,该有更多的人爱上鲁迅才是。
评分现代小说史拥有一个好高的起点
评分那些在铁屋中昏睡的人,大部分依然是觉得睡着了去死比醒着来得欢快得多吧。一百年后的网民把鲁迅文章里的梗玩到飞起,只不知有多少明白它们原本的含义
评分打卡标。经典的意义,在于塑造出的形象成为不言自明的民族暗语,比如阿Q,赵家,洋鬼子,闺土,“豆腐西施”,九斤老太。文字已经是十分漂亮的白话文,不再有从前译文或《河南》文章里拗口的古语味道。自序里他写往日的旧梦,在困顿中看到的真实世间,幻灯片事件,弃医从文的选择,无边际的荒原中的寂寞与悲哀,他甚至选择钞古碑的自我麻醉。对革命,他是有许多失望的吧,志士白白牺牲,群众在吃真正的人血馒头,阿Q、秀才和洋鬼子不知革命为何也想加入队伍。他已不再急于发声,却仍怀着最大的慈悲,懂得前驱者的寂寞,也不忍心伤了还怀抱理想和希望的青年,于是选择继续在铁屋中呐喊几声,在夏瑜的坟头添一个红白的花环。泪点是《社戏》里小时背过的段落,豆麦,连山,铁的兽脊和歌吹;《故乡》里告别后,宏儿挂念着水生,对未来彼此的生疏一无所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