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塔·施罗德追随希特勒12年,日夜听命于他。在总理府,在伯格霍夫,直至柏林地堡中,她一直跟在他身边,仅在他死前最后几天才离开他。
纳粹的形成及其奉行的扩张政策,尽管许多有关的历史文献已为我们所熟知,但这位二次大战的始作俑者的真实面目,却始终被新闻记录影片的一些片段所掩盖,我们从中看到的只有他面对文明世界疯狂叫嚣的形象,而克里斯塔·施罗德的见证最为确切。
《在希特勒身边12年:希特勒贴身女秘书回忆录》(1933-1945)作者克里斯塔·施罗德的经历太震撼人心了!1930年她沦为德国700万失业大军中的一员,1933年却一跃成为希特勒的私人秘书,追随希特勒12年,日夜听命于他。在总理府,在伯格霍夫,直至柏林地堡中,她一直跟在他身边,仅在他死前最后几天才离开他。《在希特勒身边12年:希特勒贴身女秘书回忆录》(1933-1945)是她对这12年秘书生涯的回忆录,将一个不简单的希特勒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希特勒及其最内在的人格。
当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个艺术家的时候,就有点麻烦了。希特勒对音乐、绘画、建筑有着狂热的爱,博闻强记,发自真心的愿望就是,脱下军装,仅仅从事艺术工作。不管因为其恶行大家一致延伸认定希特勒是个蹩脚的艺术家,但若果没有一点艺术气质的精神狂想,是不大可能的做出如此惊世...
评分看了113页,文笔一般,啰啰嗦嗦,回忆的也混乱,章节设定没有逻辑,但是,还是觉得值得一看,一个贴身秘书的叙述,不追求华丽辞藻的虚饰,一个女人视角,完全有理由怀疑,秘书本人对希特勒也怀有崇敬和爱的,因而能看到言语中的嫉妒。秘书应该不是通透的人,文字没有灵气,故觉...
评分严重怀疑只不过是捉刀应景之作,只是为了蹭蹭热点而已,满足一下大众的猎奇心理而已。全书完全不像回忆录,更像是审讯材料的再编辑,再临时点缀各种各样真伪难辨的花边材料,再起个花哨的名字。俗话说厨子眼里无伟人,生活在大人物身边,往往是让人无法仰视,却可以有真正的有...
评分看了113页,文笔一般,啰啰嗦嗦,回忆的也混乱,章节设定没有逻辑,但是,还是觉得值得一看,一个贴身秘书的叙述,不追求华丽辞藻的虚饰,一个女人视角,完全有理由怀疑,秘书本人对希特勒也怀有崇敬和爱的,因而能看到言语中的嫉妒。秘书应该不是通透的人,文字没有灵气,故觉...
评分当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个艺术家的时候,就有点麻烦了。希特勒对音乐、绘画、建筑有着狂热的爱,博闻强记,发自真心的愿望就是,脱下军装,仅仅从事艺术工作。不管因为其恶行大家一致延伸认定希特勒是个蹩脚的艺术家,但若果没有一点艺术气质的精神狂想,是不大可能的做出如此惊世...
这本书非常精彩,概括性很高,可惜太薄了,作者应该多写点,增加更多的资料
评分抛开极端野心和战争来读希特勒,真的会觉得他是个非常有魅力的人。比如其中一段说:“在日常生活中,希特勒在一些琐碎小事上吝啬到令人吃惊的程度,但对于那些曾为他服务过的人,他总会表示他的感激之情。(.....)别人帮了他一点小忙,甚至别人热忱地响应了他的一些想法后,他都表现出涌泉相报的热情。”他的身上融合了谎言与真实、质朴与暴力、简单与丰富、和蔼与粗野、神秘主义与现实主义以及对艺术和野蛮行为的迷恋。有个细节,讲述希特勒特别喜欢一个叫贝蒂的小女孩,他喜欢孩子的天真,但后来又因为得知贝蒂的母亲是半个犹太人而烧掉和贝蒂的所有合影断绝一切往来。很多时候他一直压抑着内心单纯的情感,也就是他为什莫最终成为一个冷漠的恶魔。读过这本书再去看《帝国的毁灭》能更好的感受到影片在细节中的表达。
评分克里斯塔·施罗德显然很有魅力
评分逻辑性强,布满思维的火花
评分如果你只想了解生活中的希特勒的话,不用读那本八十几万字的,这本就够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