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日本设计中心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委员
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by(没写过几次文章的劣质作者) 《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是原研哉写给刚走入设计这一行的建议书。他在书里明确地指明了设计师的职能——信息传达。实际上,单靠领悟到这个定义就能使很多设计师免受饥寒了。设计就是为了对信息进行最有效的表达。过度华丽的造型度晦涩委婉...
评分設計是非常八十年代的用語,回顧香港歷史,本地設計師冒起,八十年代人們開始認識設計的基本概念,當時時裝需要設計,城市需要策劃,時裝設計師、建築設計師、室內設計師群起熱鬧;在此之前,沒有本地設計,所有設計都沿襲歐美日本,充滿殖民地色彩的英式建築,隨處可見。 九十...
评分提要:什么是设计概论以及大师眼中的设计/概论是什么。如何把握形式与功能的天平以及历史上形式与功能的简要分析,对现代设计中形式和功能的平衡的简要分析。作为设计者,应该以何种态度去看待形式和功能之辩。 借用原研哉之题,在短短的篇幅中,却不能真正地说些什么。大师...
评分“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用周末的空闲时间读完了原研哉(Hara Kenya) 的《设计中的设计》,寒假就想读的一本书。照我的理解,第一个“设计”是指大众眼中的设计产品,而第二个则是设计行为背后的思想动力。据说内地...
2h。我们很少听见艺术家或者设计师诠释自己的创作理念,甚至仿佛要求他们这么做是不合理的,“艺术很重要的一点是去感受,并非是理解”这种话我也听过数遍。但原研哉说他察觉到“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设计”,我们方得以借此更进一步地接近大师的创作情境和哲学。原研哉围绕着重返设计的本初和日本的视角解构了工业革命以来设计的的出生与发展,又重新结构了在每一个时代设计在人类生活中应该占据的地位和方式,他对于生活之美的理解与态度有着日本人典型的空寂之美和工匠精神,并以追求完美但不构造虚浮的标志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样的天资和偏执如今看来难得可贵,也点破了我对于一些事物和观念的态度转变。“这个”和“这样”的比较非常传神且空灵,为无印良品所设计的地平线符号更是美得超出了设计的范畴,俨然一副艺术品
评分算不上是设计入门,不如说是设计/信息传达的普及知识。更多地,这是提供一种方法论,代替不了个人认知水平和审美水平。功夫在场外
评分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提高信息的品质,增强传播的力量。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直接带来信息品质的提高。“如何更容易了解?如何令人更加舒适?如何更为简单的传达?如何才能让人感动?”——这些才是衡量设计师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尺度。
评分没有想象中好,但是看完他两本书后发现他对纸这种材料也算是情有独钟。
评分谢谢大师教我“无边界”的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