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9
技能训练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高校的扩招极大地拉动了学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普通高中招生场面火爆,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或门庭冷落、或陷入混乱。人们并不十分理性的追求高等教育的结果,助长了社会对人才层次、类型需求的不合理,盲目要求高学历、多证书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怎样争得一席之地,“出口畅,才能进口旺”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最现实、最关键的理念。所谓“出口”,是相对“进口”而言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出口”通道有哪些?哪些因素制约“出口”的畅通?怎样才能确保“出口”畅通?这些都是摆在中等职业学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出口”问题解决好了,对学生而言,是其一生中发展的转折阶段一个新的起点;对学校而言,是其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好证明,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整个职业教育而言,是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的体现,是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因此,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出口”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2.1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职业教育法》为依据,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出发,围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口”这个中心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顺利“出口”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及中等职业教育三方的和谐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1.2.2 研究方法
1.2.2.1 文献研究法 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对大量治疗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筛选与归纳,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广阔的思路。
1.2.2.2 调查研究法 运用问卷、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研究问题所需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论据。
1.2.2.3 实验研究 梳理相关资料,形成了职业教育五业观,将其在实验学校进行宣讲,以求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推广性。
1.3 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1.3.1 问题的形成与课题设计
20世纪末,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滑坡现象,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严重不足,许多学校办学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不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出口”问题成为困扰学校发展的一大问题。许多学校在困境中认识到只有“出口畅才能入口旺”。怎样才能做到“出口”畅?许多学校纷纷在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指导上下功夫,试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择业技巧,从而顺利“出口”。我们通过电话访谈、走访调查和文献查阅等途径了解了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开展的工作,认为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所做的工作还只能算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还不能从根本上、全面地、多渠道地、分方向地解决学生的“出口”问题。由此,我们试图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口”这个问题。
1.3.2 调查研究
在确定了研究的问题之后,我们从调查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观入手,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于2003年4月深入长沙县职业中专、长沙市财经职业中专等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2004年5月,我们又精心设计了有关择业观的问卷,再次深入职业学校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之后,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此同时,我们通过电话访谈、当面访谈等方式从学校、在校学生、毕业生等方面入手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业情况、创业现状、创业教育现状等情况。大量的调查为我们深入地开展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3.3 专题研究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于2002年9月、2004年3月、2004年12月、2005年3月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对课题涉及的各个问题进行集中研讨,要求各子问题研究负责人在全面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在理论上提升,形成有指导性的可供实践操作的文字材料,发表相关论文。
1.3.4 实验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五业观”,用于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口”问题。课题主持人凌云教授于20004年3月6日和10月12日分别到长沙县职业中专和汨罗市职业中专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五业观”的专题讲座。课题参与人王浪于2003年3月18日和2005年9月22日应邀在长沙县职业中专对学生进行升学指导。结果表明,职业教育“五业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成才、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3.5 综合研究
2005年1月,我们在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掌握了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开始对课题进行综合研究,对一些观点进行阐述和提炼,编写《职业教育“五业观” 》一书,以及着手整理结题材料。
2 研究内容
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出口”问题远不只是集中在学生毕业之时面临就业或升学的简单问题,而应以系统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前提,只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才会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培养每一个学生,全面考虑社会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深入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将职业教育教学作为一座贯通职业和个体发展之间的桥梁,而不是为“出口”而“出口”、为“出口”促“进口”短期的功利主义的眼光来对待学生的“出口”问题。
现代研究已表明:职业教育能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事实。
2.1.1 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人力资本可以分为专业化人力资本和社会一般人力资本,而对经济增长起直接作用的是专业化人力资本。这两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都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即通过与生产分离的学校教育和在实践中学习。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今天,如果单纯依赖或主要依赖“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则无论是对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形成或人力资本总体水平的提高,都将是低效的,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尤其是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相对而言,职业教育,特别是学校职业教育,既对学生进行一般知识技能的传授,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形成专门领域的职业技能,因而能同时担负起一般人力资本与专业化人力资本形成的任务。由于学校职业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活动,有较高素质和丰富经验的教师队伍,在教学体制上,既强调校内实践性教学,又注重与企业在实践性教学中的紧密合作,因此职业学校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是高效的,可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对面广量大的各种人才的需求。
2.1.2 职业教育能促进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
事实已充分表明,资源和资本竞争的时代已逐步被劳动者的勤劳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以及由人力资本质量所决定的科技竞争的时代所代替。现代经济发展证明,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人力质量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和人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一方面,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可以替代自然资源,以缓解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不仅能开发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能创造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原有资源的不足;再一方面,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产生倍数效应。
2.2 职业指导与学生“出口”的研究
职业指导“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可以较全面的将其定义为:以个人的身心特点、意愿与社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做好职业准备,协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职业、专业并使其获得之,以及帮助他们从业实践或实现创业的一项具有科学性等特征的社会服务工作。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内涵可以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职业指导是充分体现主体主动性的教育;其二,职业指导是个性潜能开发、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其三,职业指导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充分认识这个内涵,职业指导就不应局限于“就业指导”更不能局限于“就业前指导”这个狭隘的视野,它应该涉及学生为职业活动作准备的学习期间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怎样影响学生“出口”,取决于师生的观念,包括学业观、毕业观、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等。
2.2.1 学业观
所谓学业观就是指对学业所持的观点、态度或看法。认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业情况,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2.1.1 职业人的能力
所谓“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研究职业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人”的这种能力。从现实应用的形态看,能力要素包括体力、智力、知识、技能四部分。人的体力是人从事各项活动的基础,是智力、知识、技能得以存在的载体。人的智力、知识、技能三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三者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影响:智力是一种能力、一种潜力;知识是对具体理论和现实经验的掌握,是思想的内容或者思维材料;技能是行动方式,是操作技术。
2.2.1.2 职业知识的获取
职业知识的获取,是指在职业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职业知识的接受及占有。职业知识不同于普通文化知识,因为职业知识主要是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应用,将其转换为某种技术和某种手段,使其能对自然界进行变革,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习职业思想、职业伦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技术等。
学生在学校获取职业知识必然要以课程作为中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由于每种职业、每个专业对职业知识的要求各异,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应该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在此基本原则上,职业教育课程选择要以职业教育学、劳动学、教育经济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根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从学生的认知、课程的技术作用、学生的自我实现、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体系来综合考虑,以求实现课程的效益最大化。其次,要以正确的教学观来保证职业知识的获取。我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其一,教学过程关注“人性”;其二,教学习得重视“隐性”,即“隐性”知识的习得;其三,教学内容突出“技术性”“技能性”。
2.2.1.3 职业技能的获取
职业技能是个体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主体性经验,是具有一定规范的职业活动方式。要从这方面促使学生顺利“出口”,关键是要培训学生掌握熟练操作的技能。根据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熟练操作的心理机制,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有效方法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简单的机械性动作职业技能的训练,可采用重复练习法;对于复杂的职业技能领域,可采用任务简化方法、职业技能分解法和阶段分解法等部分联系法;对于闭锁性职业技能,则可采用整体练习法;还可根据运动负荷量的大小,采用集中或分散练习法。
2.2.1.4 职业能力的获取
职业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结构,从总体上讲它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专业技术知识、操作性知识和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能力。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毕业之时要能够顺利就业,在校期间应该重点培养职业问题解决能力和职业创造能力。职业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径是通过一定的职业活动,积累有关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掌握一定的操作策略,并对已有的职业技术知识与职业技能进行概括化与系统化。职业创造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职业相关的创造性活动能力,作为一种特殊能力,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加以开发与提高。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职业学校要遵循多元智力理论,充分运用头脑风暴法、戈登技术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创造能力。
2.2.2 毕业观
毕业为狭义上的结束学业,职业学校学生在毕业时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正确对待毕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2.2.2.1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学生对生产过程(如工艺流程、销售环节等)有了全面了解,熟悉了自己将来可能的工作岗位,掌握了岗位要求,能更顺利的进入职业。毕业实习应把握以下原则: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计划性原则、示范性原则、安全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手脑并用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生产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毕业实习中培养操作技能的方法有:讲授指导法、参观指导法、示范指导法、练习指导法、实习指导法、虚拟指导法、模拟训练法、案例教学法等。完整的毕业实习应有严格的成绩考核,才能真正使毕业实习达到应有的效果,为此,这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原则、标准、方式和要求。
2.2.2.2 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需要培养设计(论文)能力的专业在校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应用性环节,也是毕业生离校前的总结性独立作业,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按照培养目标的业务要求,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严格的专业技术基本能力的训练,是对学生顺利“出口”的一个基本要求。由于毕业设计(论文)具有过渡性、综合性、实践性、独立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因此应把握好其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在选题方面,既要满足教学及生产需要,又要注意具有典型性、先进性、综合性等,并适于学生水平;在调研阶段,要强调让学生深入实际、亲身实践,侧重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设计(论文)阶段,教师要偏重于引导、启发学生的独立工作和创造活动;答辩则是全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及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可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表达、思维、概括等能力,成绩的评定则是依据这些方面来进行。
2.2.2.3 毕业应对策略
毕业应对是指应届毕业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对毕业后的去向如就业、创业、升学或待业等作出的选择和安排。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应对策略主要有下列四种:第一,就业策略,主要有成长性就业策略、功利性就业策略、无选择性就业策略、随机就业策略;第二,创业策略,主要有开创新职业策略、创设就业岗位策略、职业工作内涵创新策略;第三,升学策略,主要有高职升学策略、成人高考升学策略、自学考试升学策略、其他非学历专业进修策略;第四,待业策略,主要有调整性策略、伺机性策略、职前待业策略、创业前待业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能够正确掌握这些策略,其“出口”问题应该是良性的。但目前许多学生都出现毕业应对失措或毕业应对焦虑的现象,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努力抓好毕业应对策略指导。其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其二,确立全新的毕业应对策略指导工作体制;其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毕业应对策略指导。
2.2.3 就业观
就业是全社会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人所面临的最普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现象,同时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对此,学生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学校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和正确的指导。
2.2.3.1 我国就业现状
一方面,我国劳动就业面临着新生劳动力快速增长、现有劳动力严重过剩、劳动力需求量逐渐降低等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经济回升、高科技迅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繁荣、非正规就业越来越多等等,又为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2.3.2 重新认识就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职业不断变迁,呈现以下几种趋势:其一,社会职业种类越来越多;其二,社会职业结构变迁的速度愈来愈快;其三,脑力劳动职位在社会职位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四,职业活动的内容不断弃旧更新;其五,职业将向高科技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其六,职业的流动性增强。透过这些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就业。首先,要重新认识“就业”的概念,只要从事的劳动合法,能发挥自己能力与才干、同时又能服务于社会,这种劳动不论是否相对稳定,都可以同等视为就业。其次,要对中职生的就业前景有充分的认识。从人才学的角度看,最佳的人才结构合理化标准是“宝塔”型结构,从人才市场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岗位应该由技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来承担,中职生就属于这种层次和类型的人才;从国内外就业率看,中等职业学校不少专业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由于具有专门技术和技能,许多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率要高;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看,一方面劳动就业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现代制造业、社会服务业以及一些新兴的或特殊的职业类型等,将会大量吸收具有中等技能的就业人员。综上所述,中职生的就业前景将会越来越宽阔。
2.2.3.3 就业指导
从根本上说,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职业指导具有教育性、引导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应遵循国家需要和个体发展同一性、理论联系实践、普遍性和个性相结合、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和协作性等原则。在内容上,包括专业选择的指导、就业理论指导、就业政策法规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指导、走向职业成功的指导等;在方法上,做到“五个结合”,即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与各科教学相结合、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与课外、校外活动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虽然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建立了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但普遍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加快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2.2.4 择业观
择业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就业者对用人单位的选择,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就业者的选择。
2.2.4.1 择业的意义与应遵循的原则
择业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实现劳动者与职业岗位的优化组合;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安定团结。中职生在认识到这些重要意义的同时,择业也要遵循以下原则:主动择业的原则、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发挥个人素质优势原则、有利于发展成才的原则。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个人“出口”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理想的实现。
2.2.4.2 当前中职生择业心态的特点及原因
当前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心理方面的表现千差万别,比较典型的择业心态有:功利心理、安全心理、求便心理、从众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挫折心理、攀比心理。多个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心态复杂交错,呈现出一些特点:其一,成就动机水平高,但害怕面对现实;其二,择业心理期望高,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其三,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究其原因,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内在原因主要由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和过分强调自我价值两方面决定。外在原因主要来自择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相对滞后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在人们的心目中依然社会地位低下两方面。
2.2.4.3 择业指导
中职毕业生是初次就业者,在人才已经进入市场的今天,择业指导对于帮助他们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遵循良好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基础上选择职业并获得成功,无疑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包括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到基层和农村去的观念、发挥专业所长但也注重综合素质的观念;其次,指导中职生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再次,指导中职生恰当地运用择业策略。
2.2.5 创业观
创业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开创新的职业,二是创建就业岗位,三是创造辉煌业绩。全面认识创业,有助于中职生大胆创业,为“出口”开辟广阔的天地。
2.2.5.1 创业的意义和方式
创业正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因为创业的意义广泛:创业往往伴随着创新,可以推动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业是解决社会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创业鼓励竞争,有利于社会资源更合理的配置;创业有利于知识向资本的转化;创业型企业将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创业的方式越来越多,比较典型的有网络创业、加盟创业、团队创业、大赛创业、概念创业、内部创业等,这些方式无疑应该成为中职生创业可参考的重要途径。
2.2.5.2 创业教育
对于中职生来说,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过程,需要勇气、能力和智慧。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创业教育直接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创业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还存在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方法不当,手段落后,课程设置缺乏活动性和综合性,评价体系不完善,师资不适应,外部环境不利等等问题。开展好创业教育,在指导思想上,要遵循方向性、教育性、实践性、社会性、辅助性等原则;在内容和任务上,要着重培养创业精神、掌握创业本领、引导创业行动、产出创业成果,其中,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职业教育的落脚点。在方法和途径上,可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学科渗透、访谈创业成功人士等来进行。
2.2.5.3 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经验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逐步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创业为动力,积累了一些典型的经验,比如,实践中形成的创业教育模式有:学科课程模式、活动课程模式、基地建设模式、项目协作模式等,创业教育成功的学生也不断涌现,这些都值得中职生学习和借鉴。
2.3 中职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科技日新月异不断造福人类而人们的思想行为随之功利化的环境中,社会同时也在呼唤和谐,和谐的职业、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谐的职业人,这种和谐应该来自于人文精神。中职生如果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其“出口”问题就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许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2.3.1 中职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主要途径是全方位加强人文教育,包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重要的手段则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因为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职业定向性十分明确,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占据了他们在校光阴中的大部分时间,专业课程主要传授科技知识、进行技能训练,科学知识和技能训练本身饱含着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将它们融合在专业知识中、浸润在技能训练中,这就是“渗透”,使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与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了在认识物质世界规律和处理物质与人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这与职业教育教学的职业定向性和技能主导性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富有现实性,更突出了其重要性;从“渗透”的角度和方法探讨人文精神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展现,可以从学生、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师四个方面来进行。
2.3.2 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探讨
2.3.2.1 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和主体地位以及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相信学生的个人潜能两方面。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宗旨;第二,情感交流原则。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共同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交流是最基本的交流。遵循这一原则应注意情感体验和情感转移两方面;第三,开放性原则。主要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评价的开放。
2.3.2.2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操作要点
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要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内部挖掘人文精神,因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是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结晶,其中无不涉及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饱含着人文因素,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点化这些人文因素;二是教师要身体力行地传承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是贯穿体现在人的行为中的精神,是某种行为的指导思想和内在灵魂。“本立而道生”,教师良好人文精神的表达,是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前提。基于这两点认识,我们认为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要掌握以下四个操作要点:一是溢于情感——在平等交往中表达人文精神;二是源于知识——在教学内容中挖掘人文精神;三是起于现实——在共同探究中追寻人文精神;四是止于境界——在体察涵咏中提升人文精神。
2.3.2.3 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问题
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尤其是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内部渗透,因此,要讲究教学中渗透的策略问题,这种教学策略归纳起来至少应体现有机、适度、灵活三个方面。
3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研究的主要结论
3.1.1 结论之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出口”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而非集中在学生“出口”之时的单一问题。解决好“出口”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和质量意识,重视中职生的学业、毕业、就业、择业、创业等各个培养环节的质量。否则,要做到中职生顺利“出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1.2 结论之二
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应该涉及为学生进入职业作准备的各方面的指导,与社会机构的职业指导相比较而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更应该体现为一种教育行为,其内涵和外延都应有所扩大。在实践上,应该由就业安置的短期行为扩展到对中职生整个职业人生的指导活动;在空间上,应该突破单一的职业介绍的框架,渗透到学生在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在内容上,除了职业介绍、个性测试外,还应该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方法和途径上,不仅应有授课等形式,还应有咨询、职业调查、测试、训练等形式。职业指导工作做好了,学生的顺利“出口”才有了客观因素的保障。
3.1.3 结论之三
中职生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定位。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特长等条件,遵循多元智力理论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指导。
3.1.4 结论之四
我们提出的“五业”,是指学业、毕业、就业、择业和创业。学业是基础,毕业是转折,就业是起步,择业是进步,创业是升华。
关于学业,中等职业学校在对中职生加强职业知识获得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其职业能力的形成,真正掌握进入职业的资本。
关于毕业,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好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关口,帮助学生架起专业与生产实际之间的桥梁。同时,要指导学生恰当地选择毕业应对策略,开辟毕业后就业、创业、升学、待业等多条渠道。
关于就业,中等职业学校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从人才学、国内外各学历层次人员的就业率、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等多方面看清中职生就业前景,有的放矢顺利就业。
关于择业,中等职业学校要指导学生在正确评价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择业策略,努力寻找一种“适职”状态。
关于创业,中等职业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扶持学生创业。
3.1.5 结论之五
中职生的人文精神是影响其“出口”的重要素质,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中职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占据了他们在校光阴中的大部分时间,在他们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和机会接受专门的人文知识教育以培养人文精神的情况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成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点。
3.2 对策建议
3.2.1 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要树立质量观念,要把解决学生的“出口”问题作为提高办学效益的增长点,形成“进口旺
中间保质量 出口畅”的良性循环。
3.2.2 中等职业学校要将职业指导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将其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
3.2.3 中等职业学校有必要引进或培养专门的职业指导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3.2.4 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与专业课程教师的“渗透”能力如何紧密相关,学校要从源头上抓起,努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4 存在的问题
4.1 掌握的资料特别是国外的原版资料还非常有限,缺乏对国外职业学校学生的“出口”问题的比较研究。
4.2研究计划中关于“建立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网络中心”的工作已作了理论探讨和试点工作,由于资金不足推广不够。
4.3 对职业教育“五业观”的理念宣传力度不够,推广途径不多。
5 今后研究的设想
5.1 职业教育“五业观”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师如何将“五业观”影响到学生,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出口”问题与自身素质紧密相关,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5.2 及时收集、剖析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成功的案例,并将其在理论上提升,形成有推广性的理论成果。
5.3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引进或培养职业指导师,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为目的,在纵向上从学业、毕业、就业、择业、创业等五个维度提出中等职业学校为促进学生顺利“出口”而应有的理念和应加强的工作,力图超越将“出口”问题简单等同于学生毕业之时的就业问题这一狭隘的思维框架和工作范围,使之成为一个系统问题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关注,从而有的放矢促进学生顺利“出口”。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技能训练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