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

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作者:張君勱
出品人:
頁數:283
译者:
出版時間:2006-9
價格:24.8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300074948
叢書系列:張君勱儒學作品集
圖書標籤:
  • 張君勱
  • 新儒傢
  • 思想史
  • 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
  • 重建中國學術的努力
  • 社會人類
  • 民國
  • 文化研究
  • 民族復興
  • 學術基礎
  • 文化研究
  • 曆史發展
  • 社會進步
  • 思想探索
  • 知識體係
  • 國傢發展
  • 理論研究
  • 教育變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23年張君勱以一篇《人生觀》的發布,激起瞭現代思想史上著名“科學與人生觀論戰”(又稱“科玄論戰”)。這場論戰所涉及的問題,即科學與人文、知識與價值的關係問題,是現代哲學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論辯中,張君勱被丁文江斥為“玄學鬼”,此實為張氏之深深誤解。之前及之後,張君勱均大倡科學研究在其時中國的建立與發揚,而張氏見解之深遠實在超山時人,故在此誤解。論戰之後十餘年《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刊布,此書集張君勱於1931年至1935年所作之二十餘篇文字,總結張氏在論戰爆發十年的心路曆程,這些文字可視為張氏將論戰中之穩痛發而為對科學精神之更深刻闡發及對中華人民族存緒之際文化路嚮的清醒見地。今日讀是書,可為重估張君勱學術思想之整體提供重要契機;由張氏其人被誤解之一段現代學術史公案,庶幾可見時思想界之總體思維趨嚮以及張君勱堅執學術信念的可敬可佩。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緒言
凡例
捲上 學術思潮
一、學術界麵之方嚮與學者之責任
二、中國新哲學之創造
三、科學與哲學之攜手
四、人生觀論戰之迴顧
五、思想的自主權
六、當代政治思想之混沌
七、德國經濟學之特點
八、中外思想之溝通
九、東西政治思想之比較
十、《五十年來德國學術》序
十一、黑格爾之哲學係統與國傢觀
十二、黑格爾之哲學係統及其國傢哲學曆史哲學
十三、關於黑格爾哲學答張真如先生
十四、再與張真如先生論黑格爾哲學
捲下 民族復興
十五、中華新民族性之養成
十六、從東北熱河的失陷說到復興民族的責任
十七、民族復興運動
十八、中華民族復興之精神的基礎
十九、曆史上中華民族中堅分子之推移與西南之責任
二十、覆王吉占(恒)論廣西居民來源書
二十一、中華曆史時代之劃分及其第三振作時期
二十二、山西對於未來世界戰爭之責任
二十三、十九世紀德意誌民族之復興
二十四、常燕生《德意誌民族自由鬥爭史》序
編者跋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中西文化缝隙间的瞻望 ——张君励《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窥瞥 “吾侪生于今日之中国,有至痛心之事焉,则四千年旧文化之行将由衰败而进于灭亡是矣。” 此为张君励《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第一篇论文《学术界之方向与学者之责任》的第一句话。此...

評分

中西文化缝隙间的瞻望 ——张君励《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窥瞥 “吾侪生于今日之中国,有至痛心之事焉,则四千年旧文化之行将由衰败而进于灭亡是矣。” 此为张君励《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第一篇论文《学术界之方向与学者之责任》的第一句话。此...

評分

中西文化缝隙间的瞻望 ——张君励《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窥瞥 “吾侪生于今日之中国,有至痛心之事焉,则四千年旧文化之行将由衰败而进于灭亡是矣。” 此为张君励《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第一篇论文《学术界之方向与学者之责任》的第一句话。此...

評分

中西文化缝隙间的瞻望 ——张君励《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窥瞥 “吾侪生于今日之中国,有至痛心之事焉,则四千年旧文化之行将由衰败而进于灭亡是矣。” 此为张君励《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第一篇论文《学术界之方向与学者之责任》的第一句话。此...

評分

中西文化缝隙间的瞻望 ——张君励《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窥瞥 “吾侪生于今日之中国,有至痛心之事焉,则四千年旧文化之行将由衰败而进于灭亡是矣。” 此为张君励《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第一篇论文《学术界之方向与学者之责任》的第一句话。此...

用戶評價

评分

戰犯的書裡...我最喜歡這一本...

评分

一言堂可憎,一傢言可喜。此君為中華民國憲法之起草者。

评分

有點意思。

评分

捲下 民族復興 張君勱的思想非常先進,即便放到今天,仍不過時,值得一讀。看到對於民族復興的諸篇演講,自然想到百年前的開民智。殊不料百年後形勢依舊,令人悲觀。

评分

張君勱先生也是一代奇人瞭。這一本主要是抗戰前的演講集,但也能反映齣他在哲學的專業領域的學術思想,以及麵對日本虎視眈眈、本國新文化人鄙薄自傢傳統文化的時局所持的基本態度。以前看的科玄之爭相關論述似乎偏頗之處不少,張先生當年並不贊同割裂此二者的聯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