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理:1981年1月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有论文若干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南方文坛》、《上海文学》等刊物,2003年至今,主笔《文汇报》中短篇小说评议专栏“期刊连线”。
创刊于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堪称中国现代主义的主要策源地和30年代的文学重镇。围绕这一杂志,形成了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及刘呐鸣为核心的文人社团,他们对新感觉派的创作和现代诗派的兴起产生了重要的铺垫作用。本书采取社团与人事互为参证的方式,研究从“兰社”而“璎珞社”而“文学工场”而“水沫社”、直至《现代》杂志的演变,探讨这一社团的聚结、发避孕药、离散过程;并细致梳理了该社团与30年代其他重要文学社团、文人群体,以及文学思潮、文学动动的关系。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将《现代》杂志纳入“兰社”——“璎珞社”——“文学工场”——“水沫社”——《现代》这一动态过程,并从文学社团而非创作流派的角度探讨施蛰存周围的文化围体,并不多见。本书对此将有所尝试。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这本书串联了整个现代派,还交代了人物的离合聚散,十分详细。再就是使施蛰存的形象生动起来,此刻我的内心对于施老有一种敬佩之情。
评分对于围绕着《现代》杂志的一群作家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像讲故事的形式,也更注重文本和现象本身,缺少外延。 可能是由于理论不足,感觉学术性还不很够,而围绕着社团和人来论述很容易表现出“史”的性质,很多东西在一些书信资料里也能看到,本来应该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题目,但是没看到太多新意吧 但对于施蛰存的看法确实有很大的改观,更加鲜活了
评分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 本想看点资料 最后却当小说读完。识于年少 国家动荡 烽火中进退躲藏 离合里几经波折 成功或颓唐 利笔仍如刀。知己反目 音信隔绝 挚友离世 再不相闻。施蛰存再次读到杜衡在台湾写的无关文艺的文章时 杜衡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
评分史料详实,介绍比重多于论述。
评分硕论写了近三百页也是够勤奋的。总体而言材料比较用心,但无论是在社团聚散还是几场论争上,阐释都稍显不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