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05
讀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读书》(三联书店·1996年第12期) 本期《读书》,打头的文章是几位人文学者讨论“考古学与人文知识问题”,作者有李零、陈平原、葛兆光、陈星灿,其中只有陈星灿是专业的考古学者。但并非人文学者所谈的就不重要,从各自领域出发思考考古学问题,把专业话题引向大众化,其意义自有价值。刘浦江的“唐突历史”一文,在网络时代的今天重读,才知道唐突历史在当下已是寻常不过的事。网络时代里,历史就是被用来唐突的。儒学一直是热点,新儒家更是风头极劲。但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指出:儒学是被制造出来的。一个同质性的儒学口号不仅掩盖了历史上中国...
評分其实《读书》并不厚,但是每一期都有一种,看得快也忘得快的感觉,所以虽然从九十年代积累了大量的《读书》,但是每次从书柜的底层把它们拿出来掸去灰尘时,就发现自己总有一种似曾相识却陌生的感觉,每一个如鼎的名字出现在眼前,如烟云一晃而过,真对不起这些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分子的心血之作。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发现问题出在,自己对一本杂志寄予了太高的期望值,杂志者杂也,思想杂,内容杂,作者杂,观点杂,地域杂,国别杂,种族杂,信仰杂,写作背景杂,动机杂,与编辑的关系杂,这一堆杂的结果就是再高明的编辑,再高尚的宗旨,做出来...
評分我一直都把《读书》当做是一本半学术的读物,它并不休闲,也不是完全的无趣味的纯学术杂志。杂志里面的很多文章都让人读后有一种思维上的冲撞,我只买过几本《读书》杂志,可以这样说,《读书》实在是一本很小众化的杂志。这也是它的成功之处。《读书》永远不缺少固定的读者群,而且这样的读者群将是非常精英类的读者群。《读书》杂志很便宜,所谓物超所值。但是似乎杂志内的新鲜东西越来越少了,好像是一个正在被逐渐消耗的蛋糕,表面的奶油越来越淡,它偏向学术的倾向可能会丧失一些读者,而这也是无法避免的。 end
評分2012年10月刊 回首二十世纪 P26 托尼 贾特 怀着道义理想的知识人。 《记忆小屋》《沉珂遍地》《思考二十世纪》社会民主制 "世界上的正义原则、价值或者真理是多元的,它们不能被还原到一种简单的真理,无论那种真理多么诱人,前景多么美好。" "一元论往往走向文化偏狭;而多元论的知识人为了超越狭隘的地方性偏向,不仅关注并通晓本地的事务,而且以一种世界主义的眼光关注世界各地的事务。" “由于美国人生活在一种托克维尔所说的从众主义的公共空间,知识人也更容易陷入主导舆论的操控,因为多数人的意见似乎牢牢的披上了合法性外衣,多数...
評分《读书》(三联书店·1997年第4期) 这一期的《读书》,打头的是两篇红色文章,分别乃是杜润生谈邓小平及郁之谈邓选,不值一读。倒是专题“来自伦理学界的声音”内容不错,关注道德重建,当下的意义犹大。罗厚立的书评《文无定法与文成法立》是谈葛兆光的《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九世纪》,对葛兆光构建新法的努力做了支持性的阐述。正所谓史料都摆在那里,就看各人的眼光取舍与见识领悟了,大学者之成功,全在于眼光视野的深广。陈平原的《老北大的故事之一》,把北大的渊源延伸到“太学传统”,尤对北大的学潮进行了挖掘,特别强调校长的视角,而以前...
讀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