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与我本人同一年诞生的《读书》杂志,我是怀着一份特殊感情的,自初中时在老哥影响下开始《读书》的启蒙阅读算起(其实那会真正是瞎读,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对这本杂志的阅读时间跨度居然已有14,5年,真是弹指一挥间。 彼时还是沈昌文先生担任杂志主编,金克木、冯亦代等当时的作者如今都已作古,陈平原、葛兆光、朱学勤、凯蒂、李零……以及对我的文体审美趣味产生过极大影响的乐评人李皖,《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汉奸发生学》、《最是文人不自由》、《民谣三题》等(以现在眼光观之)堪称经典的文章,乃至现如今在学界影响很大的《天涯》...
评分是一本可以用来读很久的书,倒不是读很多遍, 买回来甚至都不会急着去读,总觉的它就在那, 等你想读书了,仅仅是想书了的时候去翻开它, 一本书读久了,就不要让它有震撼你的想法, 最好是亲切.
评分http://www.gmw.cn/01ds/2006-12/13/content_523108.htm 一 3年前的某个下午,晴天,我坐在报业大楼休息室的单人沙发里,等待人生中第一份工作的面试。手中拿着本2004年1月号的《读书》,开篇便是13页的长文介绍王兵的纪录片《铁西区》。彼时,我还无缘亲见9个小时的《铁西区》,只能在文本中狠狠地完成对工 厂、铁路和艳粉街的想象。 时至今日,我依旧能记得那个下午的愉悦——脑海中构建完铁西区,又马不停蹄与翟永明探讨了奥基弗拒被称为“女艺术家”时的焦虑,听王晓珏讲沈从文在北京完成的数次人...
评分我一直都把《读书》当做是一本半学术的读物,它并不休闲,也不是完全的无趣味的纯学术杂志。杂志里面的很多文章都让人读后有一种思维上的冲撞,我只买过几本《读书》杂志,可以这样说,《读书》实在是一本很小众化的杂志。这也是它的成功之处。《读书》永远不缺少固定的读者群,而且这样的读者群将是非常精英类的读者群。《读书》杂志很便宜,所谓物超所值。但是似乎杂志内的新鲜东西越来越少了,好像是一个正在被逐渐消耗的蛋糕,表面的奶油越来越淡,它偏向学术的倾向可能会丧失一些读者,而这也是无法避免的。 end
评分其实《读书》并不厚,但是每一期都有一种,看得快也忘得快的感觉,所以虽然从九十年代积累了大量的《读书》,但是每次从书柜的底层把它们拿出来掸去灰尘时,就发现自己总有一种似曾相识却陌生的感觉,每一个如鼎的名字出现在眼前,如烟云一晃而过,真对不起这些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分子的心血之作。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发现问题出在,自己对一本杂志寄予了太高的期望值,杂志者杂也,思想杂,内容杂,作者杂,观点杂,地域杂,国别杂,种族杂,信仰杂,写作背景杂,动机杂,与编辑的关系杂,这一堆杂的结果就是再高明的编辑,再高尚的宗旨,做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