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把《读书》当做是一本半学术的读物,它并不休闲,也不是完全的无趣味的纯学术杂志。杂志里面的很多文章都让人读后有一种思维上的冲撞,我只买过几本《读书》杂志,可以这样说,《读书》实在是一本很小众化的杂志。这也是它的成功之处。《读书》永远不缺少固定的读者群,而且这样的读者群将是非常精英类的读者群。《读书》杂志很便宜,所谓物超所值。但是似乎杂志内的新鲜东西越来越少了,好像是一个正在被逐渐消耗的蛋糕,表面的奶油越来越淡,它偏向学术的倾向可能会丧失一些读者,而这也是无法避免的。 end
评分后现代,就是现代主义的市场化。现代主义还有批判精神的个性,后现代就只剩下了嘲笑。意义不再存在。嘲笑成为社会风尚,痞子就成为了社会明星。——《读书》10年1期刘再复李泽厚对谈 于是乎,和胡颖造句—— 文学就只剩下了广告。 美术就剩下了广告设计。 奶粉就只剩下了三聚氰胺。 房地产就只剩下了央企。 真理就只剩下了任志强。 真实就只剩下了宋祖德。 历史就只剩下了明朝那些事儿。 孔子就只剩下于丹。 博客只剩下了微博。 季羡林只剩下了书画。 煤老板只剩下了房产。 矿工只剩下了半条腿。 人民就只剩下了被。 传说就只剩下了哥。 兄...
评分其实《读书》并不厚,但是每一期都有一种,看得快也忘得快的感觉,所以虽然从九十年代积累了大量的《读书》,但是每次从书柜的底层把它们拿出来掸去灰尘时,就发现自己总有一种似曾相识却陌生的感觉,每一个如鼎的名字出现在眼前,如烟云一晃而过,真对不起这些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分子的心血之作。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发现问题出在,自己对一本杂志寄予了太高的期望值,杂志者杂也,思想杂,内容杂,作者杂,观点杂,地域杂,国别杂,种族杂,信仰杂,写作背景杂,动机杂,与编辑的关系杂,这一堆杂的结果就是再高明的编辑,再高尚的宗旨,做出来...
评分一个周末无事,随手翻起2009年1期的《读书》,一篇文章的题目吸引了我——《选择什么文学即选择什么前途》,我带着探究读下去。 这篇文章讲得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连续三届当选为东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在他大学时代时凭借一部小说《太阳的季节》获得日本最高文学奖芥川奖,从此便声名鹤起、青云直上,更是其现在能在满嘴胡言乱语、遭到世界爱好和平人士唾骂的情况下连续当选的重要原因。当初,《太阳的季节》在日本文学界就引起了严重的分歧,一部分文学家对其赞赏有加,而另一部分却对其大为批判与鄙视。反对者认为这部小说本来就是一部充满着色...
评分其实《读书》并不厚,但是每一期都有一种,看得快也忘得快的感觉,所以虽然从九十年代积累了大量的《读书》,但是每次从书柜的底层把它们拿出来掸去灰尘时,就发现自己总有一种似曾相识却陌生的感觉,每一个如鼎的名字出现在眼前,如烟云一晃而过,真对不起这些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分子的心血之作。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发现问题出在,自己对一本杂志寄予了太高的期望值,杂志者杂也,思想杂,内容杂,作者杂,观点杂,地域杂,国别杂,种族杂,信仰杂,写作背景杂,动机杂,与编辑的关系杂,这一堆杂的结果就是再高明的编辑,再高尚的宗旨,做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