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联书店·1997年第3期) 前几篇都是关于历史问题,探讨历史是什么的本源性命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然是一种态度,但历史自有其面目,如何揭示历史之本来面目,方法论之不同,结论亦自不同。李庆西谈《阿Q正传》、李振声谈《九月寓言》,是难得的两篇文学评论。虽有过度阐释之嫌,毕竟有一种让人阅读的兴趣,其角度新颖,值得我们关注。李零的《药毒一家》,写来舒展大方,对各种史料掌握的比较全面,读之令人受益。程映虹消解“瓦尔登湖的神话”在《读书》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何怀宏对此表示了异议,他的《事关梭罗》虽不是再度反正之作...
评分http://www.gmw.cn/01ds/2006-12/13/content_523108.htm 一 3年前的某个下午,晴天,我坐在报业大楼休息室的单人沙发里,等待人生中第一份工作的面试。手中拿着本2004年1月号的《读书》,开篇便是13页的长文介绍王兵的纪录片《铁西区》。彼时,我还无缘亲见9个小时的《铁西区》,只能在文本中狠狠地完成对工 厂、铁路和艳粉街的想象。 时至今日,我依旧能记得那个下午的愉悦——脑海中构建完铁西区,又马不停蹄与翟永明探讨了奥基弗拒被称为“女艺术家”时的焦虑,听王晓珏讲沈从文在北京完成的数次人...
评分对于与我本人同一年诞生的《读书》杂志,我是怀着一份特殊感情的,自初中时在老哥影响下开始《读书》的启蒙阅读算起(其实那会真正是瞎读,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对这本杂志的阅读时间跨度居然已有14,5年,真是弹指一挥间。 彼时还是沈昌文先生担任杂志主编,金克木、冯亦代等当时的作者如今都已作古,陈平原、葛兆光、朱学勤、凯蒂、李零……以及对我的文体审美趣味产生过极大影响的乐评人李皖,《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汉奸发生学》、《最是文人不自由》、《民谣三题》等(以现在眼光观之)堪称经典的文章,乃至现如今在学界影响很大的《天涯》...
评分其实《读书》并不厚,但是每一期都有一种,看得快也忘得快的感觉,所以虽然从九十年代积累了大量的《读书》,但是每次从书柜的底层把它们拿出来掸去灰尘时,就发现自己总有一种似曾相识却陌生的感觉,每一个如鼎的名字出现在眼前,如烟云一晃而过,真对不起这些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分子的心血之作。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发现问题出在,自己对一本杂志寄予了太高的期望值,杂志者杂也,思想杂,内容杂,作者杂,观点杂,地域杂,国别杂,种族杂,信仰杂,写作背景杂,动机杂,与编辑的关系杂,这一堆杂的结果就是再高明的编辑,再高尚的宗旨,做出来...
评分一、研究法 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紧的有五条:(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2)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3)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5)精通唯物辩证法。” 二、回忆法 “回忆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种读书方法。巴金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