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不应该是建筑学者、建筑历史家、甚至建筑专业者的专利品。所谓建筑设计(architecture)亦不应该像以往的观念,即只有“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或结构”方可视为建筑设计,其他就只是“房子”不值一谈。“特殊”的含义,可解作“最高级”、“非一般”或“不寻常”的物料和技术应用。<br> 《不只中国木建筑》提醒大家毋须在房屋和建筑设计之间画出一条界线,因为最基本的房舍也会包含建筑艺术的精神和意义;“最高级的”建筑文化,也可以具有“平易”、闲适“的情调。 作者曾在法国接受教育,在香港院校执教东西方艺术设计多年,这一次利用了五年的课余时间,用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本书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去接触中国文化,可读性很高。
赵广超,生于香港,早年肄业于法国贝桑松艺术学院及巴黎第一大学。20世纪90年代回港,从事艺术及设计教育,曾执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及沙田工业学院。目前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客席讲师、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设计系兼任导师,教授东西方艺术、设计与文化理论分析。 香港设计联盟(MODA)会员,为该会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办之全方位设计课程筹委成员。
在后记《记佛光寺》中,作者说这本书是他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笔记整理而成,读罢全书,感觉作者没有谦虚。 全书看似有一条主线,相关内容关联不大,更不成体系。文字碎片化,确实是笔记的风格:看到某个地方有感触,抖个小机灵,来几句俏皮话,好似现在微博微信上的高冷段子。 ...
评分 评分自己建筑方面的知识相当匮乏,所以一直想买点关于建筑的通俗易懂的书来看。忘记了是什么时候,自己认识到中国的古代建筑都是木头材质的,从住的房子到死后的棺木。也许这个跟中国五行观念有关?跟中国不同的是,西方的建筑主要是石头做的。这两者之间就有根本的区别。还大略知...
评分从一个设计研究者的视角看待中国的建筑,语言生动而不晦涩,贯东西博古今,可与国内设计研究者孟晖的诣趣做个对照,也有早先读过的一套《黑暗历史现场》里的说明方法的同工之处,尽量平实亲切易懂,极具亲和力。作者的古文功底很深,而对文字的训诂与理解又深入浅出,时不时让...
评分看完梁老的《中国建筑史》再看这本简直感觉解脱了啊,我是颠倒了阅读顺序。本书作为古建筑科普性读物,零基础也可以看,尤其图解很用心,通俗易懂。只是后半本作者感慨有点多,感觉没有前半本内容饱满。如果对材料工艺的介绍能更丰富点就完美了。
如一贯水平,很好的入门书。版式/字体略坑爹,不知道港版如何
评分还可以再深入一点
评分内容方面:杂俎,营养不少。可是枝蔓太多,都不深入,隔靴搔痒,很不解渴。装帧方面:插图大赞。字体选了太多,排版罗嗦,显小气了。
评分像是把建筑肢解了来叙说历史,试图描述一个整体 但还是支离破碎。这本书可能是一本艺术作品,但是排版太花俏,内容零散,光是引经据典 还不能打动人,快速翻完。
评分底蕴不足,干货不足,人文情怀悠然,但排版太矫情复杂太小家子气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