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会性 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这是大学语文老师,对苏东坡的评论,我认为再合适不过了。 1036年,苏东坡降生,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世人发出了“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的感慨。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熙宁(1068-1085)年间,因与王安石新法的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评分曾和一位男性友人讨论过有关才子才女的话题。他对于“才女”这个称呼有很多的意见,我想大概是来源于他的生活。没办法,谁让那么多形形色色女子在他面前自称才女呢?生生让这个词变味,稀释了。当然,他是学工的,不论是在德国还是在中国,都是上的僧多粥少的工科大学。所以,...
评分1936年,林语堂在美国准备着手开始写一部有关苏东坡的传记。后来他用英文完成了《苏东坡传》,英文名字为《The Gay Genius》。无论是“放任的天才”也好,还是“同志天才”,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在整本书里看到是一种充满无法抵达的无力感的仰望和倾慕。林语堂自己都在讲:“知...
评分这里的“苏”不是苏州,更不是江苏,是苏东坡,进一步说,是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我读这本书,断断续续花了一个多月,合上书,仿佛有太多的话要一吐为快。然而生活浮躁,常常使我遗失表达的欲望(或能力),对于这位伟大的诗人,我究竟喜欢他什么,还真要好好想一想。在我还没...
评分人物传记的第一要义是纪实,非虚构性,否则这只能说是一个文艺作品,冠之以“传”字恐就是对被传者的不负责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他向西方人推介中国文化的又一英文作品,并引起了西方对宋朝士人文化的关注与议论,这一卓著贡献绝不可抹煞。但经译回中文的张振玉版《苏...
若非极度喜爱苏东坡,绝对看不完这本书。乱七八糟,并没有还原给我们一个真实完整的苏东坡,时间混乱,事件混乱,想起什么故事随时插进一笔,大笔墨铺陈背景,全书五分之二不是在写主角!奇怪怎么会有这么高的评分,苏东坡好,并不代表这本书好啊
评分张振玉版翻译太差,读不下去。
评分不知道是翻译过来的原因还是本身要给老外看。读起来有点不那么顺畅。没有那种想一口气读下来的感觉。
评分林语堂对东坡先生分析的很是到位,其他的传记我并没有看过,就这一本来说,算是很不错的,就是觉得对王安石太苛刻了点
评分百年来最好的传记之一。父与子那章,三峡写得真好。不过书中王安石的谈吐政见往往不堪,我想多少是林语堂偏见了。20071122夜,40页。20071124晨,72页。20071126夜,142页。20080110读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