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 Roy),印度作家。十六岁时离家,只身来到新德里,在学校主修建筑;毕业后做过记者、编辑,后从事电影文学剧本写作。三十七岁凭借《微物之神》成为第一个获得全美图书奖、英国文学大奖“布克奖”的印度作家,震惊世界文坛。
《微物之神》透过女性敏锐的心灵和孩童清澈的眼光,观察南印度一个小村庄的宗教、社会和历史,处处流露着深沉、古老的悲伤,但悲中却不见一滴眼泪,因为喀拉拉的女人和孩子早已流干了眼泪,生命中只剩下些许的苍凉,无可奈何的嘲谑、嘲笑沉溺在种姓阶级制度[黑暗之心]中妄自尊大的男人,但也嘲谑她们自己,因为除了自我嘲谑,她们实不在能做什么。这是一部让人欲哭无泪的小说。
所有试图热爱文字的作者都会存有两种类型的梦想,一种是用文字建筑情节,一种是用文字织绣情感。而对文字上瘾的作者还会有更奢侈的欲念,诸如——用文字来作画,也许是伦勃朗,也许是夏加尔。当我一字一句地阅读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时,我仿佛看到文字...
评分故事从重归故里开始,瑞海儿回到阔别已久的印度来见她分别二十三年的异卵双胞胎哥哥艾斯沙。于是,回忆就像毒瘤般侵袭了她,四处蔓延无处不在。 这就是98年的布克奖《微物之神》。作者阿兰达蒂.洛伊如同一名外科医生,在病态的身体上一层层的寻找病因,过程是残酷的。 ...
评分微物之神和卑微的神灵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一句几乎人人能看懂的句子,应该如何翻译,中间有着微妙的差别。我无法评判,只能比较。 小事情,卑微的事物。全书都在写着琐琐碎碎的事情,因为她说:人们能够谈论的只是细小的事情,重大的事情只能是尽在不言中。这是少有的用...
评分1997年,兰登书屋出版了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 Roy)的半自传体小说《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洛伊凭借此书夺得当年的英国小说创作大奖布克奖。 1.洛伊的生平和创作 洛伊1961年出生在印度东北部的山城锡隆。父亲是孟加拉裔的印度教徒,一个茶叶...
意识流自由无拘,孩童视角下的变形狂欢瑰丽奇特。虽然有些不够克制,但瑕不掩瑜。在笼罩全篇的苏菲默尔之死的阴影下,是直到末尾才揭示的维鲁沙的悲惨死亡。而瑞海儿和艾斯沙,从开篇的分裂到最后的结合,中间横亘的是“轻快”的童年和“惨重”的经历,随年月累积而渐致两人如鲜血干涸般的麻木和无言。孩子的世界美丽易碎,他们的很多行为,比如把字倒过来念、和无机物的交流、对悲剧进行修改等,都是对外界压迫的反抗或逃避,然而这些在世间法则裹挟下都是脆弱不堪的。随着童年的摧毁,他们也退出了世界。打乱时空序列使得回忆倏然而至,挥之不去,使得已逝的人事重复着绽放和受创的过程,使得命运当空笼罩而人物显得卑微盲目。当最后阿慕对维鲁沙说“明天”时,虽然回应的是已知的悲惨命运,但小说仍保持着期盼的姿态,以文字的无言面向明天沉吟。
评分零碎的字句,童话般的故事,孩子眼中的暴力与爱,阶级间的对抗和妥协,其实这是一个彻底的悲剧
评分翻译非常非常棒。觉得高潮都在最后的部分,那种爱的代价。全书节奏偏慢,确实需要静心品读。
评分翻译果然很重要,另一个译本我只想给两星,这本我谨慎的给了五星。作者的叙事看似零乱,东拉西扯跳来跳去,就像拼图,单看一块只觉得迷惑,然而随着文字的继续,一块块的碎片慢慢拼凑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故事,不禁感慨——原来如此,如此呵!作者塑造了那样完美的赫鲁沙,他出身低贱却成长为一座山,微物之神。他和阿慕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作者也近乎冷酷的描写了两人的结局,却又将他们之间最温暖的一段时光作为全文的结尾,仿佛希望就在眼前。明天?明天。
评分他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如果吻她,他就不能和她说话;如果爱她,他就不能离开;如果说话,他就不能倾听;如果作战,他就不能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