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顾名思义,“闲情”泛指“休闲生活的情趣”,“偶寄 ”则是一种没有任何思想羁绊的散漫式的记述方式。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力求把生活艺术化,把艺术生活化,正因为如此,他不仅把戏剧艺术很自然地纳入休闲生活的情趣范畴,同时将美容、服饰、建筑、装潢、雕饰、居室、家具、古董、美食、园林、游玩、养生等,也归入休闲生活的情趣范畴。这些内容,历来被中国传统的文人所蔑视。李渔自言:“吾谓技无大小,贵在能精;才乏纤洪,利于善用。能精善用,虽寸长尺短,亦可成名。”因此,李渔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人中是罕见的,他一生以戏剧、小说为创作领域,从司空见惯的平常生活中揭示出美,力求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他的成就也有别于其他文人而独具特色。
中华五千年第一风流才子、“湖上笠翁”李渔一生跨明清两代,撰述颇丰,声名昭著,毁誉不一。其寄情传世之作《闲情偶寄》则顺从物性,集中体现其毕生情趣与文墨修养,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是您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最佳读本。 当我们感到生活像一杯白开水一样淡然无味时,不妨读读李渔的《闲情偶寄》;当我们感到自己就像一棵青菜一样毫无特色之时,也不妨读读李渔的《闲情偶寄》。掩卷沉思,相信我们会由衷地感叹:李渔给了我审美的眼光,我用它来发现生活中的美而摒弃忧伤。
李渔(1611—1680),字笠翁,浙江省兰溪县下李人。他的父亲李如松是商人,因此他出生于江苏如皋,在异乡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代。十八岁时,回到家乡兰溪。二十七岁时曾考入府庠,但在后来的几次乡试中都名落孙山。顺治八年(1651),李渔举家移居杭州,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康熙五、六两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对其细心调教,以后携带二姬为首的一帮美女,常年巡回于各地达官贵人之间作娱情之乐,并且在此时完成了《闲情偶寄》一书。
这是一本颇有趣味的书。 论美女的几章,建议对美人关注和自认为是美人的人都读一读,看来至少几百年来,中国人对美女的判断似乎没有什么变化。 李渔讨厌用油漆刷墙,觉得俗气,他用酱紫色的纸糊在墙上当底色,然后把豆绿色的云母笺,随手撕裂成不规则的大小块,每块拼接以来...
评分不知道这个版本如何。我从网上找了四个版本。都在翻。我看书囫囵吞枣,这是第一次看书差不多每页都要惊诧,都有怕马匹的冲动。 用笠翁本人的话说,虫鸣犬吠都是当时当地有感而发,我不能等到读完这本书后慢慢整理了,先吐为快。 我的闲情偶寄(一):陶渊明和李渔(上) 《闲...
评分《闲情偶寄 声容》部么,说的是李渔李老公子风流半世,总结出一套对美人姿容鉴赏的标准与经验。我们看么,就是女子看出化妆技术,男子看出相亲指南。难得的是李老公子偏偏还能跳开美人容貌,牙尖嘴利地翻评出一套世相。 且看李老公子开篇,先说选姿第一,评说的是天生底子。 铺...
评分明代文人中的奇士可谓多也,神算刘伯温,狂人徐文长,唐伯虎逍遥朝野外,徐霞客徒步山林间。若按传统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来看,这些优游于士林之外的“不务正业”者,实在称不上古今儒林之表率。怀着不尽相同的心情,天地间留下这些为逐与功名之外之人的笔墨与足迹,青山...
评分追忆中国文人所逝去的——读《闲情偶寄》 李渔的《闲情偶寄》和沈复的《浮生六记》是我一直以来想读的两本书,以前在这样或那样的文章中应用其中的句子,总觉得清新淡雅,又没有文言中常有的晦涩造作,很是喜欢,便始终把这两本书列在预备阅读的书单上。如今读了《闲情》,三...
一个真时尚的男人,一个热爱生活的男人。
评分词曲部
评分这本好~有插图~
评分看了第一章就懒得看了,俗。好色很正常,好色搞成专业就有点儿没劲了。
评分看了第一章就懒得看了,俗。好色很正常,好色搞成专业就有点儿没劲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