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對北京鍾鼓樓下一傢人1982年12月12日一天生活的敘述,揭示瞭特定曆史時期生活的變遷和人們心靈世界的變化,摺射齣豐富的社會和曆史內涵。作者以敏銳思辨的思想觸覺、豐沛深沉的曆史意識、犀利暢達的文字,描繪瞭一幅“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市民社會的特定文化景觀”。本書曾獲第二屆茅盾文學奬。
劉心武(1942~)
四川成都人。1977年開始發錶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著有短篇小說《班主任》《我愛每一片綠葉》《黑牆》、《白牙》等,中篇小說《如意》《立體交叉橋》《小墩子》等,長篇小說《鍾鼓樓》《四牌樓》《棲鳳樓》《風過耳》等,紀實作品《5·19長鏡頭》、《公共汽車詠嘆調》。《鍾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奬,《班主任》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奬第一名。若乾作品被譯為法、日、英、德、俄、意、韓、瑞典、捷剋、希伯來等文字在境外發錶、齣版。
这本书大概是去年四月,在学校图书馆三楼的阅览室里看的,那时我还大四,喜欢图书馆厚实的实木桌椅,明亮的窗户,那时我还没有毕业,一转眼将近一年时间了,真快啊。 很多人可能对作者的印象都是有关《班主任》或是有关他评论红楼梦。我当时也是在图书馆的书架...
評分 評分看这本书以前只听过作者的大名,具体写过什么著作也说不出来。 直到看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认识了作为研究红楼梦的一员的刘心武先生,并拜读了有关的那本闹得满城风雨的解读红楼的新书。 这本《钟鼓楼》讲的是一天中从早七点到下午五点之间的故事,像现在很多电影叙事的...
評分用一部书来描写一整天,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选题,作者做到了。 1982年12月12日,鼓楼下胡同中,老中轻三代十几个人物活灵活现,以一场婚礼为轴,徐徐展开一幅北京底层市民生活画卷,好似一张文学版本的《清明上河图》。 设想一下,在80年代初,社会资源仍很欠缺文化条件仍...
評分宏觀鏡頭下非富多彩的的一天。
评分初中時期讀過的。。。還是不錯的。。。很喜歡這種老北京文化。。。
评分寫的特彆好,很耐看!結構也很贊
评分講這個故事就想起來我的村莊,我決定仿照這個,寫一個我們村莊的一天
评分很早以前看的,很多情節都不記得瞭,京味尚可,比較真實。老年人寫文章可能就會比較老實,少誇張。 我就記得裏麵有一段講道理的話,特彆誠懇。大抵是說,那那個蠻荒的年代裏,一個老爹對他兒子說,現在彆人都在說粗話,但是你不許說,現在彆人都在打砸搶,但是你得認真念書。你得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我覺得這個道理特彆好。價值觀特堅定。很傳統,很大道理,很管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