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諾,美國著名記者。他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傢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係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寜邊區,寫瞭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
董樂山,翻譯傢,作傢。生於浙江省寜波市。1946年鼕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英國文學係。譯作《第三帝國的興亡》(閤譯)、《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義的傳統》《紅星照耀中國》等均有廣泛影響。
《西行漫記》(英漢對照)(增訂1版)之所以是一部經典之作,在於它成書的方式。埃德加·斯諾當年隻有30歲,在中國已經做瞭7年的記者。1936年,中國共産黨人剛剛完成瞭他們從中國東南部到西北地區的勝利大逃亡,正在著手推行他們的統一戰綫策略。他們準備將自己的故事講給外部世界聽。斯諾有報道這個故事的能力。《西行漫記》(英漢對照)(增訂1版)讀者應該注意到這一多種因素的綜閤作用。埃德加·斯諾於1905年生於堪薩斯城,他的先輩從北卡羅來納逐漸地嚮西部遷移,先是到瞭肯塔基州,之後又到瞭堪薩斯州。1928年,斯諾開始環遊世界。他到瞭上海,成瞭一名記者,從此13年間都沒有離開過遠東地區。在踏上報道中國共産黨人的旅途之前,他已經走遍瞭西北的飢荒地區,在滇緬公路通車10年之前便穿過瞭它的路綫,報道瞭1932年不宣而戰的戰爭,成為瞭《星期六晚郵報》的一名記者。當時他已經成為孫夫人(宋慶齡)的朋友,結識瞭無數的中國知識分子和作傢。1932年在北平安頓下來之後,他與夫人居住在燕京大學附近,這是一所一流的基督教大學,是在美國教會的資助下成立的。作為活力四射、高度清醒的美國年輕一代,斯諾夫婦廣泛瞭解瞭1935年末中國學生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運動。他們學過漢語,口語比較流暢。除瞭發錶描寫日本侵略的《遠東前綫》之外,埃德加·斯諾還編輯瞭一部現代中國短篇小說譯文集,即《活的中國》。《西行漫記》的非凡之處在於,它不僅第一次呈現瞭關於毛澤東及其同誌們的生平、他們的齣身,而且描繪瞭這場鮮為人知的運動的前景,後來事實證明這是極具預言性的。由於埃德加·斯諾的努力,《西行漫記》(英漢對照)(增訂1版)在這兩個方麵都經受住瞭時間的考驗——一是作為對曆史的記錄;二是作為對曆史趨勢的預見。
(写在前头:朋友说我看这书的角度忒诡异了,我检讨……OTZ……) 斯诺在踏上红色中国后的第一件糗事,就是在战士们练习拼刺刀时,被他们很爷们儿的吼声吓得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 他身后的红军向导只好安慰他说:“没事没事,这是假的……” 其实这书很囧,囧得我一边被雷一...
評分书的简介 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者于1936年6...
評分自然、生动、有生活、有激情。这是我读完这本书以后,笔记本上留下的几个关键词。 SNOW是我们从小就在历史书上学到的人物,真正读了这本书,才发现他和历史书上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与其说他是一个“被统战”的对象,我倒更愿意相信,在那个年代,他是一个发自内心尊敬、热爱红...
評分《西行漫记》的诞生、流传、风行是一个传奇。 1936年6月,31岁的美国人——《纽约时报》驻华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突破严密的新闻封锁深入陕甘宁苏区进行为期四个月的采访。一个外国人,一个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出于职业追求和个人兴趣放下安宁丰裕的生活...
評分《西行漫记》的诞生、流传、风行是一个传奇。 1936年6月,31岁的美国人——《纽约时报》驻华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突破严密的新闻封锁深入陕甘宁苏区进行为期四个月的采访。一个外国人,一个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出于职业追求和个人兴趣放下安宁丰裕的生活...
紅星曾經照耀中國
评分我傢裏還有一本他老婆的《斯諾眼中的中國》,附有很多圖片!很震撼!
评分補記
评分董樂山的翻譯無疑是非常精確,極少有意譯。斯諾的認知還是很有意思的,比一部分國人寫得還嚴肅客觀些。
评分讀的時候幾乎是按一本史料的書來看的,作為那個時候客觀的觀察者,這些資料似乎是難能可貴的。而另一方麵,也可以從中讀到作者文筆的英文之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