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人类学 庄英章 台湾 民族志 社会学 社会史 经济 聚落
发表于2025-01-22
林圯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包括生态环境与历史背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三大部分。主要研究汉人在林圯埔的开拓过程,尤其是强调汉人在林圯埔的拓垦过程中,如何适应内在的生态环境与外在的文化环境。
写得有点像资料汇编 但是算是很不错了
评分乾隆初年,台湾人口压力的增大推动汉人移民进入林圯埔这样的内陆地区进行开垦。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水利灌溉系统,并在平原地区建立了早期的聚落。由于开垦面临番害和瘴气等威胁,因此垦民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团结起来互相协作,并通过祭祀活动寻求超自然力量保佑,部分位于交通要冲的聚落开始产生寺庙组织的萌芽,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祭祀圈。嘉道年间,由于林圯埔平地开垦殆尽,汉人被迫进一步向内山开拓生存空间。同时平原地区的纠纷日益频繁,许多同姓移民以唐山祖为共同奉祀对象组织起来形成大宗族。咸丰年间以后,糖、茶、樟脑等经济作物兴起,林圯埔经济日益繁荣,社会日趋安定,本土化基本完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小宗族开始形成。光绪年清政府推行开山抚番以后,林圯埔作为进入中部山区的必经之路,更是成为了抚番重镇和新设的云林县署所在地
评分恰好看到一本台版的,就拿来读了一下,大概200页多一些的容量。本来预期看到一本详细入微的地方史,但作者的处理却比较宏观,把“发展”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部分。前者也基本分为两段,从明郑到满清的半民间化的垦殖,到日据和光复以后政府完全主导的市场与作物,人类学的味道不大。而后者则分了宗教与宗族两部分,并引入了Freemen等人的讨论,但任然是大尺度的地方史,而且对细节点到而止。本书的结论渐渐变得人类学范儿起来,将历史背景贯穿进来,从一个市镇的发展史联系到整个台湾的遭遇,但依然有“根据”宏观历史脉络讲述小地方的历史的痕迹。不过,作者对所谓先有庙还是先有宗族的讨论非常有趣,也就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群之间的纽带究竟是血缘还是地缘的问题,已经历史发展与本土化的联系。
评分电子版,说实在我一直不理解为啥这玩意可以算是人类学作品,这样是不是门槛太低?
评分林圯埔是台湾地区的小镇,当代人口估计不比高桥。有300多年历史,以汉人移民为主。这本书主要采用地方资料,做了一个类似地方志的调研(70年代美台合作的产物)。书分三章,第一章所谓“环境与背景”,就是地理、聚落、历史分期介绍。第二部分“经济变迁”做的是农业研究,还涉及土地利用、企业园区之类的问题。可以发现资料在帝国时期之后就丰富多了。第三部分“社会发展”关注的祭祀圈、宗族。序言与结语值得看看。本来想看写作方法,但叙述实在一般类似资料编篡,所以结论价值会大一些。总体来看这书是比较枯燥的,但涉及面比较宽泛。虽不见人,但能见到一种结构。PS.去台湾旅游的话,林圯埔不知有啥好玩的没?
一、 43年出生的庄英章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很年轻。在学术生命上算是上升期。序言中,他是“希望透过此一个案研究,以提供一个研究台湾社会文化史的范例”。但通观全书,这本书的主体只是地方志,理论阐释很稀少,所以恐怕还算不上“社会文化史的范例”吧。但也算一种探索...
评分一、 43年出生的庄英章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很年轻。在学术生命上算是上升期。序言中,他是“希望透过此一个案研究,以提供一个研究台湾社会文化史的范例”。但通观全书,这本书的主体只是地方志,理论阐释很稀少,所以恐怕还算不上“社会文化史的范例”吧。但也算一种探索...
评分一、 43年出生的庄英章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很年轻。在学术生命上算是上升期。序言中,他是“希望透过此一个案研究,以提供一个研究台湾社会文化史的范例”。但通观全书,这本书的主体只是地方志,理论阐释很稀少,所以恐怕还算不上“社会文化史的范例”吧。但也算一种探索...
评分一、 43年出生的庄英章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很年轻。在学术生命上算是上升期。序言中,他是“希望透过此一个案研究,以提供一个研究台湾社会文化史的范例”。但通观全书,这本书的主体只是地方志,理论阐释很稀少,所以恐怕还算不上“社会文化史的范例”吧。但也算一种探索...
评分一、 43年出生的庄英章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很年轻。在学术生命上算是上升期。序言中,他是“希望透过此一个案研究,以提供一个研究台湾社会文化史的范例”。但通观全书,这本书的主体只是地方志,理论阐释很稀少,所以恐怕还算不上“社会文化史的范例”吧。但也算一种探索...
林圯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