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生态环境与历史背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三大部分。主要研究汉人在林圯埔的开拓过程,尤其是强调汉人在林圯埔的拓垦过程中,如何适应内在的生态环境与外在的文化环境。
一、 43年出生的庄英章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很年轻。在学术生命上算是上升期。序言中,他是“希望透过此一个案研究,以提供一个研究台湾社会文化史的范例”。但通观全书,这本书的主体只是地方志,理论阐释很稀少,所以恐怕还算不上“社会文化史的范例”吧。但也算一种探索...
评分一、 43年出生的庄英章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很年轻。在学术生命上算是上升期。序言中,他是“希望透过此一个案研究,以提供一个研究台湾社会文化史的范例”。但通观全书,这本书的主体只是地方志,理论阐释很稀少,所以恐怕还算不上“社会文化史的范例”吧。但也算一种探索...
评分一、 43年出生的庄英章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很年轻。在学术生命上算是上升期。序言中,他是“希望透过此一个案研究,以提供一个研究台湾社会文化史的范例”。但通观全书,这本书的主体只是地方志,理论阐释很稀少,所以恐怕还算不上“社会文化史的范例”吧。但也算一种探索...
评分一、 43年出生的庄英章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很年轻。在学术生命上算是上升期。序言中,他是“希望透过此一个案研究,以提供一个研究台湾社会文化史的范例”。但通观全书,这本书的主体只是地方志,理论阐释很稀少,所以恐怕还算不上“社会文化史的范例”吧。但也算一种探索...
评分一、 43年出生的庄英章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很年轻。在学术生命上算是上升期。序言中,他是“希望透过此一个案研究,以提供一个研究台湾社会文化史的范例”。但通观全书,这本书的主体只是地方志,理论阐释很稀少,所以恐怕还算不上“社会文化史的范例”吧。但也算一种探索...
恰好看到一本台版的,就拿来读了一下,大概200页多一些的容量。本来预期看到一本详细入微的地方史,但作者的处理却比较宏观,把“发展”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部分。前者也基本分为两段,从明郑到满清的半民间化的垦殖,到日据和光复以后政府完全主导的市场与作物,人类学的味道不大。而后者则分了宗教与宗族两部分,并引入了Freemen等人的讨论,但任然是大尺度的地方史,而且对细节点到而止。本书的结论渐渐变得人类学范儿起来,将历史背景贯穿进来,从一个市镇的发展史联系到整个台湾的遭遇,但依然有“根据”宏观历史脉络讲述小地方的历史的痕迹。不过,作者对所谓先有庙还是先有宗族的讨论非常有趣,也就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群之间的纽带究竟是血缘还是地缘的问题,已经历史发展与本土化的联系。
评分电子版,说实在我一直不理解为啥这玩意可以算是人类学作品,这样是不是门槛太低?
评分经典调查研究,从生态环境、历史沿革、经济变迁到社会发展层层递进的写作范式仍值得参考。因篇幅问题,若干未展开的细节引人深思,如日据时期以及光复后的农业政策在地方如何具体落实,从农林厅、农复会到地方上的农会、同业公会等相关的组织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Ps:书里国民政府经营农村的手段之高明,简直和大陆时期“判若两府”。
评分还好,有时代特色
评分始自明郑:①清初消极政策新田荒芜;②乾隆人口压力再复,粗放农作变成集约精耕灌溉;③嘉道饱和进入山区,咸同以降糖茶樟脑多项经营;④光绪不断开发资源,成为抚番重镇乃至县治所在;⑤日据合理突破,经济外向依附性强;⑥光复继续指导,深化土改技术革新,融入外部非双重经济,初血缘地缘渐偏建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