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關於下層民眾的曆史。在本書中,我們既可體會到微觀曆史下日常生活的豐富多彩、街頭文化的引人入勝,亦可看到近代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劇變的宏大敘事。當曆史舞颱總是被精英的話語霸權所左右之時,本書則從社會的最底層、從曆史上沒有留名的蕓蕓眾生的角度,來看人民在改良、革命以及社會動亂中的遭遇,發齣瞭他們失去瞭一個舊世界,但並沒有得到一個新世界這樣的悲嘆和沉重的結論。
從作者對下層民眾公共空間與日常生活關係細緻入微的分析中,不難看齣他對於下層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注。作者撥開層層覆蓋的曆史法埃,讓後人看到在那些變幻炫目的旗號和悅耳動聽的口號下,下層民眾是怎樣一步步喪失瞭他們的生存空間和文化傳統的,同時又揭示瞭民眾是怎樣拿起“弱者的武器”為自己的命運而抗爭的。
本書以其在學術上的重要性、原創性、深入的研究、方法的精湛、論證的力度,以及對城市史研究領域的重大貢獻,於2005年榮獲兩年一度的“美國城市史研究學會最佳著作奬”。
王笛,美國得剋薩斯A&M大學曆史係副教授,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曆史學博士,華中師範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員,2003和2004年任旅美中國曆史學會會長。曾在美國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等任客員研究員。他的《跨齣封閉的世界:長江上遊區域社會研究,1644-1911》是中國區域史研究的代錶作。2003年在斯坦福大學齣版社齣版《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其英文新著《茶館:成都的小商業、日常文化與公共政治,1900-1950》將由斯坦福大學齣版社齣版。《街頭文化》一書,因“在學術上重要性、原創性、深入的研究、方法的精湛、論證的力度,以及對城市史研究領域的重大貢獻”,2005年榮獲兩年一度頒發的“美國城市史學會最佳著作奬”。
﹣很多年前我買入過這書,後來沒有打開,就把書送走了。沒想到多年後當我開因要去成都工作而想認識這城市時,無意在北京的鴻芷咖啡館碰上這本再版了。 ﹣第一版大概是2006年左右出的,而這版則由商務於2012/2013年再版。 ﹣這本書以清末民初為主要時間,介紹了以往城都城牆...
評分读王笛博士新著《街头文化》 一直以来,大众被淹没在精英话语或言“文化霸权”之下,以至于“我们听不到占人口中绝大多数的民众、特别是下层民众的声音,好像他们没有思想或他们的思想无足轻重。”而有关下层民众的文化或历史,基本上是由精英记录、表述,带着智识阶层独有的价...
評分对于有怀旧情节的人,恐怕既要充满希望,又要准备好失望。 通过各处收集的年画、风俗画、竹枝词、报纸,作者成功的重建了19世纪末-20世纪头三十年的成都城市生活。以”街头“、”里坊“为线索,还原或重建了旧时成都市民的生活。 然而,这不是一本怀旧的书。旧画面服务于解答城...
評分 評分这本书写得很好看,可能对于成都人或者在成都待过的人而言,尤其会觉得好看。书中有很多细致的描写,成都的地理环境,城市布局,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各类小民的各种生活细节,都有涉及。可谓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成都民间社会的一幅风情画。 但是有一点很让我迷惑的是,书...
不如他老師……
评分拿著就作為成都的入門介紹去瞭。。。
评分功課
评分依然是本不錯的文獻綜述,提齣瞭問題,列舉瞭翔實的資料,解答留待其他學者吧。
评分和我正在讀的《茶館》相比較,這一本顯然還算不上王笛研究的節點,而隻是許多起點中較重要的一個。因王笛彼時其學術視野的不穩定和學術素養的一些欠缺,書中珍貴的史料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與其把本書看作嚴謹的學術作品,我想倒不如僅僅視作一種私人的記錄為佳。對於我這個帶有些許北方人色彩的成都人而言,書中的所有記錄——包括王笛本人的一些因社會變遷而生的惆悵,都暗閤著我對這個城市的理解。王笛並不是終點,但他可以成為新研究者的一個起點,去探討成都作為一個特殊內陸城市的文化滯後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