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下层民众的历史。在本书中,我们既可体会到微观历史下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街头文化的引人入胜,亦可看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剧变的宏大叙事。当历史舞台总是被精英的话语霸权所左右之时,本书则从社会的最底层、从历史上没有留名的芸芸众生的角度,来看人民在改良、革命以及社会动乱中的遭遇,发出了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这样的悲叹和沉重的结论。
从作者对下层民众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关系细致入微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他对于下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作者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法埃,让后人看到在那些变幻炫目的旗号和悦耳动听的口号下,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揭示了民众是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本书以其在学术上的重要性、原创性、深入的研究、方法的精湛、论证的力度,以及对城市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于2005年荣获两年一度的“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
王笛,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2003和2004年任旅美中国历史学会会长。曾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任客员研究员。他的《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是中国区域史研究的代表作。2003年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其英文新著《茶馆:成都的小商业、日常文化与公共政治,1900-1950》将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街头文化》一书,因“在学术上重要性、原创性、深入的研究、方法的精湛、论证的力度,以及对城市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2005年荣获两年一度颁发的“美国城市史学会最佳著作奖”。
本书在北美学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读完之后却有些失望,有一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 作者在自序中说他采用的是一种“叙事”的方法,第一部“下层民众与公共空间”对近代成都各类公共空间和街头民众的人类学式描绘不可谓不精细,但因为缺少没有明确的问题...
评分《乡土中国》中曾提到,传统的中国是一个乡土的社会,是依靠乡绅和地方精英来管理皇权所不能触及的地方,认为中国实际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同时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一种转变,以长老统治等代表的传统统治方式正在失去它的影响力,现代管理秩序正在以一种不可抵抗的方式兴起...
评分从旧四川省警察厅档案查到一则资料。从中查到成都市最早的女性电影专场,始于中华民国三年四月份。成都市最早的女性电影专场是从两家茶馆——大观茶园和可园肇始的。资料编号“四川省警察厅93-6-1176”。 1914年4月27日,即民国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成都大观茶园老板黄桢祥和可...
评分第一部分:全书概览 当我们徜徉在2006年的成都书市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本书,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它赫然进入了畅销书的行列。阅读这样一本书的不仅有学者、教师,还有许多的普通的成都市民。或许,他们是为了了解海外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或许,他们是在找寻这个城市...
评分我还是从当当买的呢,应该说是正版吧,可是印刷真的好差,有的页脚都模糊的看不清楚了,后面几页地图也是,根本看不清楚……真是……跟这本书优秀的内容一点都不配
: K297.11/1186
评分没觉得有多好
评分王笛以哈贝马斯之“公共空间”理论分析晚清、民国的成都社会,哈氏为左翼社会学家,我未必赞同其说。但以公共性的思路引入城市史概念,发掘出街道、市民的自治、自卫,包括袍哥等民间结社组织的治理与调解功能,是一种新的角度。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未必是完全暴露在国家控制之下,晚清、民国尤其有自身特殊之处。
评分这种对街头空间的研究不知道是否具有普世性。
评分内容很好玩,但是在大问题上还是欠缺点深入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