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中国现代思想家、教授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艾恺(Guy Salvatore Alitto),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著有《最后的儒家》、《南京十年的乡村建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思潮》等。
一耽学堂是致力于学习、体认和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赢利性的民间公益组织。2000年12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首都院校青年学子在京共同参与成立。主要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气,净化个体心灵,普及基础汉语,推介中文思想。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艾氏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
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
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明心师兄知道我在迷茫中难以从出世与入世中找到路途,特别推荐了《这个世界会好吗?》。可惜一直忙乱,未曾下手寻来。6月初终于在当当买到回家。 包装完毕,也不上网,也不电视,写完日记,在昏灯孤影中,一杯清茶,三两花生,丝竹不响,正形端坐,细细漫读…… 又:...
评分一直思慕前朝旧事。那段文韬武略怪人辈出的时空,名字太多,故事太多,总腾不出心境好好阅读。 就像梁漱溟,记忆中早就有这个名字,角角落落的八卦也知道的不少,但真正静下心来读他的东西,还是从这本《这个世界会好吗》开始。 说来有些讽刺,对于这个符号帽子一大堆的...
评分作为一位文化名人,梁漱溟有十分广泛的社会关系。他曾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许多政要(包括国共两党的最高层领袖)交往密切,并对其中一些人产生了影响。从《梁漱溟晚年口述》(下称《口述》)中,我们既可以看出梁漱溟超然于权势的独立人格,也可看出不同时代里中国知识分子不...
评分这个世界会好吗?!911啦、伊拉克战争啦、朝核问题啦,这些个世界上的事情就不论了,就我们的生活而言,电影能拍成那样~电视无聊成那样~写书能抄成那样~小孩儿都师洋那样~~~~就我的工作接触而言,咳~所以,这样一个书名,便是足够理由,让我心为之一颤。 而这句话的...
看完了,真实事情不少,只是我对学术不大感兴趣。从他的口述、还有其他各种渠道得到的信息给我的感觉是:那个年代璀璨的人物往往是扎堆一起,共同干事业。社会现状如何,不同阶层有不同看法。如今这年代,学术凋敝,百姓生活痛苦不堪。那么这个世界会好吗?大家跟我一起在地狱中仰望天堂吧。
评分他长得很正,像外公,我买了一本送给外公,外公认得他,并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梁当年没考上北大,不服气,说,三年后我要去教北大,后来他就真的去教了。
评分之前读《我的自学小史》,梁漱溟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父亲问他“这个世界会好吗?”,继而写到其父之死,平平之中几分悲凉,让我想读读这一本。结果就这样了。虽说之前口述史读过一些,但没有像这本一样失望,许是我期待太高,但这一遭下来基本上我算是告别口述史了,我也不知道口述史是不是就应该是个样子,杂、碎、价值含量低,太过粗犷的形式,读来很是没耐心。梁漱溟的部分思想我很是喜欢,尤爱他的坦诚和思考的独立性,这些特点怕是非常不适合用这么松散的形式来组织,整体下来犹如一场家常,体系的连续性已经不剩什么,两个人一来二去好像在看艺术人生我真是受不了了。
评分”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济问道。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开了家。 三天之后,梁济投净业湖自尽。
评分不是对梁漱溟有兴趣这本书没必要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