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晓阳,1962年12月生于广州,父亲是印尼华侨,母亲是沈阳人。1963年随父母移居香港。晓阳十三四岁即开始写作,1978年以小说《病》获香港第六届青年文学奖初级组推荐奖。1979年以散文《祝福》获第七届青年文学奖初级组优异奖,1980年以小说《荔枝熟》获第八届青年文学奖小说初级组第二名,1981年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电影系毕业,散文《明月何皎皎》获第九届青年文学奖第一名,另一篇散文《贩夫风景》获第二届香港中文文学奖第一名。
钟晓阳十七岁时写小说《妾住长城外》,之后与《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结集为“赵宁静的传奇”三部曲《停车暂借问》,先后在台、港两地出版,引起轰动,名盛文坛。另著有短篇小说集《流年》《爱妻》《哀歌》《燃烧之后》,散文集《春在绿芜中》,长篇小说《遗恨传奇》,诗集《槁木死灰集》。
此外,为王家卫、潘源良、林岭东等导演的作品编剧,兼做翻译,填词作品《最爱》入围第二十三届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绿芜,原指蔓生的乱草,但在春回大地之时,荒圃废园,也自有烂漫的春光。《春在绿芜中》所记的,正是春天在我生命中暂留之事。那夹带在风中雨中的花草讯息,鸟虫微语;那托付在云上海上的愿望纸鸢,鱼书小笺。曾是我侧耳倾听,陶然神往的;曾是我栏畔所思,窗前所盼的。曾让我的快乐之杯盛得满满的。
——钟晓阳《春在绿芜中》后记
《春在绿芜中》一书结集的,是钟晓阳创作《停车暂借问》时期前后所写的十四篇散文,记述作者在故乡中国东北、居住地香港和求学地美国密歇根的交游。除写当年各地的风物外,更多的是细笔描绘人情,写父母、写姊妹、写老师、写亲戚、写朋友,也写里弄之间的贩夫走卒,这些日常琐碎的情事感悟, 折射出人性的简朴与纯净。三十年后再版重印,钟晓阳特意在每篇文末加入后记,交代书中人物的后续生活,是为对消逝青春的追忆与怀念。
之前就知道钟晓阳好像是因为黎戈。她说很少看言及情的文章了,但独独推荐"赵宁静三部曲"。而后又发现自己下的电子书里竟已有《停车暂借问》。看书也有缘分的存在。 《春在绿芜中》,少女心绵绵如春。细密的小散文,春风一样的又轻又柔。但是文笔又那么好那么好,古体一般的韵...
评分《春在绿芜中》是我凑单时看到的书,一本写身边人的散文集。封面像我小时候读的谜语书里的插画,有关于自然的温柔。腰封上写着张大春作序,于是连评价都没搜就盲买了。 作者叫钟晓阳,写这些文章时她只有二十岁上下。我看这本书的感受,正如她自己文字里写的:“我敢说没一个女...
评分钟晓阳在《水远山长愁煞人》中有一句:“真是悠悠人世,相对隔座看,岁月来跟你从长计议。”这本《春在绿芜中》,就记录着那些来从长计议的悠悠岁月,隔座相看,看的是晓阳所历的半生情缘。 情到浓时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 晓阳的《春在绿芜中》,使我联想到朱家姐妹的《淡江...
评分小的时候喜欢读张晓风,高中以后喜欢读钟晓阳。她是温柔的,她的文字是犀利的。最喜欢的两个章节是水远山长愁煞人和可怜身是眼中人,她说诗太高尚,小说又太是非,她喜欢散文,我喜欢看散文,终于在刚才读完了初三买的这本书。 高二前的写作风格偏爱张晓风偏爱白落梅,现在喜欢...
评分“少女情怀总是诗”,这本书便是对此说法的最好诠释。钟晓阳的文字清新、隽永,有时带些淡淡感伤,有时又会冷不丁冒出令人莞尔的句子,或许这能算是一种古典之美。有些张爱玲遗风,甚至有几分《红楼梦》的影子。看起来絮叨琐碎的叙述,偏偏就吸引着你一篇篇读下去,原因恐怕在...
如那句名言:最好的设计就是看不出的设计一样,钟的文章贵在自然,很少有引用、摘录,但通篇都是诗词歌赋的影子,你能感受得到她的底子,她吃掉了那些变成了自己的。好的文字是水,是流动的。她一点都不像张爱玲,张的性格不够她阳光。
评分文笔有可取之处,但文章太浅太浅。有听初中生范文之感。
评分????近日的枕边书,傍晚时分在房间里踱步时也会读,落日的余晖透过帘幔隐隐绰绰,从我的发梢洒向脚踝,也似乎洒在了少女时代的晓阳肩上。作为晚辈,我原不应如此免去姓氏称呼她,但她实在太可爱了~使我忍不住想同她亲近。晓阳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恰与我年纪相仿,她这些有情有致的小心思我都懂,不经事的天真烂漫与敢想敢做也明了,她于万事万物的好奇与追问,对待亲友师长的赤子之心……无不令我产生共鸣,即使我们生长的时代背景迥乎不同,却因为有了文字作媒介,使得会意之心不受阻隔。
评分20170318 习作,还行,不如小说
评分我钟爱的晓阳。只盼着大陆快点出她的中篇集子,<哀歌>、<两段情><不是晴天><唤真真>,快出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