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儀禮變遷與社會網絡重建

婚姻儀禮變遷與社會網絡重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作者:吉國秀
出品人:
頁數:280
译者:
出版時間:2005-7
價格:22.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500451785
叢書系列: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禮學
  • 民俗
  • 博士論文
  • 論文
  • 經學
  • 婚姻
  • 哲學
  • 婚姻
  • 儀禮
  • 社會網絡
  • 傢庭關係
  • 社會變遷
  • 文化人類學
  • 社會學
  • 儀式
  • 親屬關係
  • 中國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作者以遼寜省東部山區清原鎮為個案,綜閤運用民俗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等相關理論與方法,延展瞭傳統民俗學意義上的婚姻儀禮範疇,探討瞭婚姻儀禮的變遷及其功能轉換。作者認為,近20年來傳統婚姻儀禮的復興,是地方民眾應對國傢權力與社會變遷的一種民間策略。憑藉該策略,民眾重新組閤傳統婚姻儀禮,更新社會網絡,進而通過社會網絡的重構,賦予日常生活以連續性,整閤過去與現在的時間體驗,獲得地方社會的歸屬感,共同轉移和釋放社會變遷中承受的壓力,最終重新塑造瞭民間社會。作者提齣,民俗事象之所以能夠跨越時空而存在,是因為它具有守恒意義與追加意義兩種意義結構。關注民眾的日常生活,強調民間知識的閤理性,是本書的顯著特點。

著者簡介

吉國秀

女,1971年齣生,漢族,遼寜清原人。1993年畢業於瀋陽師範學院社會學係,獲哲學學士學位,同年留校;1998年考入遼寜大學文化傳播學院,2001年獲法學碩士學位,同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2004年獲法學博士學位。現為瀋陽師範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圖書目錄

序——萬建中 /1
緒論 /1
一 選題意義 /1
二 研究現狀 /4
三 研究思路 /25
四 資料來源 /28
五 框架結構 /31
第一章 清原鎮的地理環境與曆史背景 /33
第一節 清原鎮依托的自然環境:一個典型的遼東山區 /33
第二節 清原鎮:地理位置與名稱由來 /36
一 清原鎮的中心位置 /37
二 清原鎮地名的由來 /40
第三節 清原鎮的社會變遷:置身於其中的參與者 /44
一 民國以及東北淪陷時期 /45
二 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46
三 “文化大革命”時期 /49
四 1978年以來的經濟建設時期 /51
五 近年來的社會變革 /52
第四節 清原鎮的居民:同質性與異質性 /54
一 清原鎮的人口變動 /55
二 清原鎮的人口構成 /58
第二章 民間話語中的婚姻儀禮 /64
第一節 婚姻構成及其地方性術語 /65
一 “結婚”與“婚禮”:建構社會網絡的重要場閤 /65
二 “找對象”與“搞對象”:楔入日常生活中的擇偶行為 /71
三 “介紹人”與“張羅”:婚姻儀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74
四 “打罷刀”與“跑偏”:民俗規範的鬆弛與社會道德的失序 /79
第二節 姻親關係及其地方性稱謂 /83
一 編織親屬關係網絡的姻親關係稱謂及其關係類型 /84
二 在象徵意義上往來的兒女“親傢” /95
三 作為組建社會網絡途徑之一的“轉圈親傢” /96
第三章 民眾生活中的配偶選擇 /99
第一節 擇偶理論分析 /99
一 基於單一因素分析的擇偶理論 /100
二 基於多重因素分析的擇偶理論 /102
第二節 清原鎮的通婚半徑 /105
一 通婚半徑與民眾生活空間相一緻 /105
二 通婚半徑形成的復雜原因 /107
三 通婚半徑促進社會網絡的網格細緻化 /111
第三節 擇偶途徑的變化與決策模式的轉換 /112
一 擇偶途徑走嚮多元化 /113
二 決策模式趨於代際協商 /117
第四節 擇偶標準及其變化 /122
一 傢庭背景的“門當戶對” /123
二 個體條件的“般配” /126
三 不同民族在民族標準上的擇偶差異 /132
第四章 訂婚儀式中的姻親關係 /141
第一節 訂婚儀式的變遷 /142
一 20世紀40年代:訂婚儀式的延續 /143
二 20世紀60年代:訂婚儀式的斷裂 /146
三 20世紀80年代:訂婚儀式的復興 /151
第二節 結婚日期的選擇與姻親關係 /157
一 結婚日期及其選擇規則 /157
二 結婚日期選擇行為主體新格局的齣現及其對姻親關係的影響 /164
第三節 婚姻支付的協商與姻親關係 /168
一 關於婚姻支付的理論 /169
二 男方傢庭婚姻支付的變遷:從“養錢”到單
一貨幣形式“買衣服錢” /172
三 女方傢庭婚姻支付的變遷:與男方傢庭的婚姻支付日益趨同 /181
四 婚姻支付流動方嚮的變遷及其對姻親關係的影響 /187
第五章 婚禮中的社會網絡 /194
第一節 清原鎮婚禮的變遷 /194
一 傳統儀式過程 /195
二 傳統儀式的偏離 /203
三 傳統儀式的迴歸 /207
第二節 婚禮中的角色分配與姻親關係 /212
一 婚禮角色分配上的舊模式與新模式 /212
二 婚禮角色分配的變化與娘傢儀式錶演空間的擴大 /216
第三節 婚禮中的衝突與姻親關係 /220
一 內隱的衝突:娘傢與婆傢之間的無聲競爭 /221
二 外顯的衝突:娘傢與婆傢之間的公開對抗 /227
第四節 婚禮參與人與社會網絡 /231
一 民眾參與婚禮的邏輯:到場原則與互惠原則 /232
二 婚禮參與人的變遷:製度化關係的加入與地方社會網絡的更新 /235
三 婚禮功能的變遷:從姻親關係到社會網絡 /243
結論 /251
一 婚姻儀禮變遷與社會網絡重建 /251
二 守恒的意義與追加的意義 /255
參考文獻 /260
後記 /274
英文目錄 /277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守恒意義與追加意義相對應的是傳承與變遷兩種模式,換言之,前者是結構性的核心母題,後者是闡釋性的當下解讀。後者受到前者的限製。

评分

守恒意義與追加意義相對應的是傳承與變遷兩種模式,換言之,前者是結構性的核心母題,後者是闡釋性的當下解讀。後者受到前者的限製。

评分

守恒意義與追加意義相對應的是傳承與變遷兩種模式,換言之,前者是結構性的核心母題,後者是闡釋性的當下解讀。後者受到前者的限製。

评分

守恒意義與追加意義相對應的是傳承與變遷兩種模式,換言之,前者是結構性的核心母題,後者是闡釋性的當下解讀。後者受到前者的限製。

评分

守恒意義與追加意義相對應的是傳承與變遷兩種模式,換言之,前者是結構性的核心母題,後者是闡釋性的當下解讀。後者受到前者的限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