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专心育儿。1988年迁居德国,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并每年导演学生戏剧。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现定居德国法兰克福。
这两天看了《野火集》,不禁感慨我们的祖国正上演着跟台湾三十年前一样的戏码。三十年前这个台湾人所抱怨的台湾社会状况,正是我们现在所抱怨的:食品质量问题,工业污染,体制腐化,百姓权利意识淡薄,父母官情节.... 书中除了对当时台湾体制、国民党独裁政府的批判之外, ...
评分二十年前发表在台湾《中国时报》上的一系列文章,犹如一声惊雷,唤醒了多少台湾人的民主意识。一九八五年,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名曰“野火”。正是这本集子让龙应台这个名字走入了人们的视界。 从《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开始,到《台湾是谁的家?》结束,整本集子都在质...
评分我就是龙应台在《野火集》中批判的那类人,那种不关心政治走向,不关心世界形势的人。基本上,我从不看报纸的国际版,最多也就是瞄一下标题。除非是那些国际花边新闻,比如世界银行行长出席会议露出了袜子上的破洞,这样的新闻我才会多看两眼,并且记住了。并且,台湾问题我也...
评分寫字女人的文字-龍應台之<野火集> Lynn在space上記述了龍應台在港大講座的事件,還post了台下青霞JJ那張帥氣的pic. 她的文字本來很靈巧,這次卻是得意了不少。當年申請去港大讀書,也許就不會思緒寂寞!今天寫龍應台之<野火集>。 書中文字,不辛辣,不深沈,很是生活化,雖...
有些散文不错~但是有些在现在看来有点过时
评分今年七月《新周刊》的主题是“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今日之台湾早已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风貌,尽管问题依然很多,但社会更成熟,人民亦更有信心将台湾建设得更好,而这样的改变少不了高举火把的人的开拓!(汗颜的是,暑假结束了我尚未读完那期周刊,阅读速度堪比龟速啊我……)
评分借个条目标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1.23-1.25 龙应台大大地写了一个被时代忽略了的"人"字,在时代的更迭和挤压下,没有一句道歉没有一句感谢。这是时代于人的痛楚,拨开政治和历史的狭隘,追回即将被忘却的记忆。故事,总在等待,却没有人问津。他们没有抱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最让我感到动心和悲楚。
评分看的是台湾行在旧书店买到的圆神这版,反而让我在阅读的时候片刻都清晰地记得:喔,这是八十年代的一把野火。否则,我还就真的任凭那腔冷言批判照射进了目前我们社会的角落。可以说,三十年前的那把野火,对之于我们现在都是那么地极其适用,可我也愿意抱有期待和美好的幻想,毕竟那刻的台湾,现在我谈论起来最多用的形容词汇是,有序。
评分掩卷圆神版《野火集》,心中即便燃起过火,也早已熄灭。85年的台湾所暴露的种种问题几乎和现在的大陆一模一样,环境、交通、教育、言论自由......但我不知道我们要花多少年才能做到现在的台湾那样。我以为读这本书能帮我解决一些疑惑,没想到疑惑却越来越多。 龙应台教授的观点我不尽然同意,有些在我看来还是过激的。但我欣赏她愤怒的姿态,爱之深责之切,而不应该是爱之深粉饰之切。她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关心社会、能作价值判断、有道德勇气。我们年轻人,有多少在关心着这个社会?假使他关心,他也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才能在目前乱象丛生的现实中和局限的言论下作出较为正确的价值判断。那么最后,还剩多少人能顶得住压力,怀揣着本应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