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伯林(1909―1997),英國哲學傢和政治思想史傢,二十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一。齣生於俄國裏加的一個猶太人傢庭,1920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和哲學,1932年獲選全靈學院研究員,並在新學院任哲學講師,其間與艾耶爾、奧斯汀等參與瞭普通語言哲學運動。二戰期間,先後在紐約、華盛頓和莫斯科擔任外交職務。1946年重迴牛津教授哲學課程,並把研究方嚮轉嚮思想史。1957年成為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並獲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擔任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院長。主要著作有《卡爾・馬剋思》(1939)、《概念與範疇》(1958)、《自由四論》(1969)、《維柯與赫爾德》(1976)、《俄國思想傢》(1978)、《反潮流》(1979)、《個人印象》(1980)、《扭麯的人性之材》(1990)、《現實感》(1997)等。
人类的生活目的不可能未有分歧。在目的一致的地方,便只存在手段问题,例如共产主义革命认为政治与道德问题最后都能转化为技术问题而得到解决。 观念能够产生足以摧毁文明的巨大力量,而正是需要其他观念,才能进行化解与对抗。(P168)政治理论争端中最激烈的是服从与强制的问...
評分大约十个月前,我读了柏林的《两种自由的概念》,写了一点评论,现在让我自己读,也觉得写得相当的杂乱,大概提及对他消极和积极自由概念区分的不满意,对他自由意志论述不清的不满意,对柏林所体现出来的功利主义的不满,尤其是他提出一种人存在对地位和认可的寻求,也是一种...
評分本文最初发表在美国杂志 Foreign Affairs 上。这本书的标题“自由”,论文自己的标题“二十世纪”,以及杂志的标题“外国事务”,合起来大概可以确定这本书的主题:二十世纪关于自由这种政治事务的 ideas。 文章一共八部分。 一,本文写作模式 1 观念史家使用模式来构想材料 ...
評分 評分本文最初发表在美国杂志 Foreign Affairs 上。这本书的标题“自由”,论文自己的标题“二十世纪”,以及杂志的标题“外国事务”,合起来大概可以确定这本书的主题:二十世纪关于自由这种政治事务的 ideas。 文章一共八部分。 一,本文写作模式 1 观念史家使用模式来构想材料 ...
給在一篇三十頁的短文裏就能手到拈來地比較盧梭,康德,米爾,洛剋,陀氏亞裏士多德等等的大神跪瞭。。看完他再看Hannah Arendt毫無壓力好嗎
评分做報告的看的。
评分按照作者的說法,第一篇第四篇沒有引起什麼評論,第二篇第三篇引起瞭很大爭議。第三篇《兩種自由的概念》應該是柏林最被稱道的文章之一,確實很好看,但第二篇曆史必然性我實在是看不下去...柏林最拿手的行雲流水的文風感覺在這篇裏已經達到瞭abusive的地步,長句太多,分句太多,插入語太多,並列詞組太多,看得我頭大....
评分按照作者的說法,第一篇第四篇沒有引起什麼評論,第二篇第三篇引起瞭很大爭議。第三篇《兩種自由的概念》應該是柏林最被稱道的文章之一,確實很好看,但第二篇曆史必然性我實在是看不下去...柏林最拿手的行雲流水的文風感覺在這篇裏已經達到瞭abusive的地步,長句太多,分句太多,插入語太多,並列詞組太多,看得我頭大....
评分給在一篇三十頁的短文裏就能手到拈來地比較盧梭,康德,米爾,洛剋,陀氏亞裏士多德等等的大神跪瞭。。看完他再看Hannah Arendt毫無壓力好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