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1920年生,江蘇高郵人,肄業於西南聯大中文係。解放前當過中學教員,曆史博物館職員,解放後長期擔任編輯工作,後在一個京劇團任編劇,在此期間曾參與創作樣闆戲《沙傢浜》的劇本。1940年發錶第一篇作品,1947年曾齣版過短篇小說集《邂逅集》,1963年齣版《羊捨的夜晚》,文革後齣版《汪曾祺小說選》、《晚飯花集》等。創作以散文、小說居多,八十年代之後,文學不再承載太多的政治功能,讀者開始更注重作品的審美性,汪曾祺的作品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紀事》更被視為是“文化尋根文學”的一部分。
追蹤20世紀中國現代散文的腳跡,無論是早期的“語絲派”,“論語派”,贊美母愛的“冰心體”,“跑野馬”的徐誌摩散文,還是被一度奉為新經典的楊朔、秦牧、劉白羽三傢散文,直至海峽對岸立誌要“剪掉散文的辮子”的餘光中,甚或近來的“大文化散文”也好,“小女人散文”也罷,至少在一點上是一緻的,即“我手寫我口”。不管何種“文調”,無論嚮雜文傾斜的硬邦邦抨擊時政的,還是抒情感懷到軟綿綿無病呻吟的,或觸景生情得悲歌哀怨、如泣如訴的,散文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作為靈魂的避難所或精神的棲息地而存在的。藝術是獨立的,散文須是個性的。
《隨遇而安》題目就透齣瞭閑情逸緻的情趣,汪曾祺把自個兒被錯打成右派的苦難寫成瞭“三生有幸”,因為他下放時“切身體會瞭勞動是沉重的負擔”,摘掉右派帽子後迴到所裏,又成瞭“全國蓋無第二的吃過這麼多種馬鈴薯品種的人”。他就是這麼隨遇而安!他要讓讀者到他靜謐的文學天堂裏悠閑一下,展現眼前的卻是五味俱全,多姿多彩的生活。
汪曾祺融閤著以瀋從文和廢名為代錶的“京派”審美趨嚮,無形地滲透在小說和散文的創作之中。讀他的文章,那份感覺好比繁忙之餘悠閑地品味香茗。
汪先生的文章从小爱看。小时候爱他的花鸟虫鱼,爱各种吃食。总觉得他是个大朋友,时不时能给我涨点有意思的见识。后来毕业了,再看他写的东西,特别是散文,没有一二三层的隐意,只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生活中平静自然,读之心安。
評分 評分如今,大家的压力都很大。为了减压,有人选择了“夸夸群”,书店里也摆满了以小清新的书名重新包装的各类生活家的书籍。当然了,如果仅仅因为这种包装就完全放弃这些书,也有可能将洗澡盆里的婴儿一起倒掉了。所以,在书店里我也会翻看这类书,而且还真看到了一些很不错的文章...
評分最喜歡他寫草木
评分愛生活,愛文字
评分其實沒看完這次,主要是最近沒有閑情逸緻的心啊。不過能做到像老汪一樣對生活始終充滿熱忱,也死而無憾瞭哈哈哈
评分總是非要怎樣怎樣的人活著沒意思的
评分喜歡的味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