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魔山」中住著來自歐洲乃至世界各國的病人。他們代表不同的種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和政治態度。他們的共通點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都沉溺酒色,饕餮成性;他們的精神空虛,都在盡情地享受疾病,同時暗暗地等待死神的來臨。這其中獨一無二的復原者卡斯托普,他的結局卻仍是令人氣喪的。《魔山》的繁複思辯,以及它那犀利的文化解構,加上令人難以堪受的社會批判,在在顯示出德國文學特有的冷靜與沉鬱。無庸置疑的,它是這個世紀絕對重量級的小說經典。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94年发表处女作《堕落》。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以后发表《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1924年因表长篇小说《魔山》闻名全球。1930年发表中篇《马奥与魔术师》。1939年发长篇《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的前三部以及《绿蒂魏玛》等。1947年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问世。1955年8月12日,在80寿辰后,结束了他“史诗性的,而非戏剧性的生命”。
1929年,由于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主要是由于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它作为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地位一年比一年巩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穿越疾病与死亡的黑暗 在汉堡通往瑞士阿尔卑斯山的火车上,一间小小的软席车厢里,坐着年轻的工程师汉斯·卡斯托普,他随身带着一只鳄鱼皮的手提包,冬大衣挂在车厢的衣钩上,他的腿上盖着一条苏格兰格子呢旅行毯,身旁有一本打开的书,书名叫《远洋船舶》,此行他是去...
评分清晰的想法转瞬即逝。为了别像汉斯那样一觉醒来全都忘了,我还是先花点时间记录这些想法,而不再等到读完全书。 托马斯·曼建议其学生读完一遍后立刻读第二遍。亲身实践后深以为是——以下所记均为再次阅读所得。另外可能也有翻译因素:第一遍读的是四川文艺的杨武能文集,第...
评分序言中讨论了这篇小说属不属于现代派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似乎不是个问题。小说主要描绘了一个疗养院里的生活场景,无非选取了社会生活的一个截面,只是这样的截面不常见到而已。尽管其中有几场梦境幻觉的描写,但还是处在现实框架之中,并没有做多少虚构变形。此外,小...
评分虽然《魔山》只看了“引子”,但是继续发发biǎ言。在短短的六段话里面,钱鸿嘉译本全是错,full of errors, voller Fehler, truffé d'erreurs, 誤訳まみれ。绝大多数错法超出了想像的范围,到达了匪夷所思的境界。比如最后一段是这样的: (……读者诸君不要嫌我们的故事长...
评分本文乃是昨夜酒醉之后的某种情绪的反思,判断是非者请勿拍砖。 肤浅的说,人的一生有两个时刻散发着生命的光辉,第一处在他着手攀登自我搭建的魔山时,第二处就在他毅然决然地离开魔山时。 在经历了人生无数次起起伏伏,激情逐渐由外露转向内涌,心灵似乎由于疲惫和空...
读医学的那一段让我头脑发热
评分作者一看就是很不喜欢中国人的。。
评分作者一看就是很不喜欢中国人的。。
评分细水长流地读完上部,终于明白这本书难读的原因了,整篇全部都是在对话对话,讨论着有关无关的问题,耐住性子读还真不错。更重要的是,托马斯·曼写得很有存在哲学的意味,山上和上下判然分别的生活、时间和生命感,再加上对话里包罗万象的内容,整个象征意味越发浓重。
评分有点难读。作者总是跳出来讲和故事无甚相关的内容,这种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虽然看起来很犀利、也让我很佩服,但我是有点排斥的。短期内不会看《下》,等看完再总结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