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偉大社會學傢之一,以及後現代性社會學的大師。曾擔任裏茲大學的社會係教授和係主任,也曾任教於華沙大學和臺拉維夫大學。目前擔任華沙大學的講座教授。
窮人總是與我們相隨,但是怎樣纔算貧窮,卻取決於和「他們」所相隨的「我們」是何種人物。在滿是生產者與普遍就業的社會裡,貧窮是一迴事;在生涯規劃以消費選擇為中心,而非集中於勞動、專業技能或工作的社會裡,貧窮又是另一迴事。
本書首先迴顧工作倫理的起源,再探討從「生產者社會」到「消費者社會」的這項轉變,及其對福利國傢組織的影響。接著檢視這對窮人造成的後果為何,最後則考察瞭窮人與貧窮可能的未來,以及賦予工作倫理新意的可能性,使之更為符閤已開發社會的現狀。
翻译有点生硬,但是仍然不失为一本好书,书中的观点放到现在仍然是发人深省,自人类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以来,从工匠精神到工人力量的转换,使得社会财富积累的方式是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去,在这套社会体系中,工作伦理是说服工人努力工作的道德准则,穷人的定义...
評分刊于财经国家周刊http://www.ennweekly.com/newsview.asp?id=1558 “人类的存在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每个社会只选择它喜欢或容许的方式。”在齐格蒙德•鲍曼看来,这就是“社会”的真谛。不同的社会依据各自的伦理准则,会天然地接纳一部分人,并排斥另一部分人。而如今的消费...
評分这本书更多是站在有社会福利的欧美社会来说的。 作者对于穷人的定义,是没有办法去利用自己剩余价值的人。 底层穷人,居无定所,在大街上吸毒酗酒的,乞丐。 一般穷人,辍学的,年级轻轻不去工作在家吃穿不够的人。 现在的社会不同于一百年前的非机器社会,那个社会,听音乐...
評分翻译得太差了…… 第一章 工作的意义:创制工作伦理 讲以前工作本身是道德的尺度,就是说好好工作是标志着道德良好;但是后来工作只是为了赚钱,工作不再和道德挂钩,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从“最好”到“最多”。 但是作者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有这个转变(其实这是个很重要的东西)...
瞭解(後)現代性的必讀書籍
评分這個版本要通暢許多~但不知是不是早已知曉大概觀點,讀後並未太多驚喜,對於如何推論和勾連的過程沒有太深印象,也有可能未完全吃透。
评分瞭解(後)現代性的必讀書籍
评分消費社會裏,窮人不再僅指物質匱乏的人群,而是那些無法過“正常生活”(消費者的生活)的人。那些不夠格當消費者的人被定義為“有缺陷的消費者”,他們成為瞭消費社會裏的新窮人,而遭到瞭放逐。觀點現在來看沒有很驚艷瞭,但是對於俺反思自身確實很有意義。
评分上班族與浪遊者必看。前段分析關於工作的意識形態,以及它跟工業實況的脫節,深刻有力;可惜後段有點自我重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