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1946年10月20日生于奥地利的米尔茨楚施拉格一个有捷克犹太血统的家庭。自幼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1964年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197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管风琴硕士学位。70年代初,她辗转柏林、罗马等地。1974年与戈特弗里德·许恩斯贝格结婚,居住在慕尼黑和维也纳。耶利内克很早就开始写诗,1967年出版诗集《丽莎的影子》。1970年发表讽刺小说《宝贝,我们是诱饵》。此后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作品。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成分的《钢琴教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女情人们》(1975)、《钢琴教师》(1983)、《欲》(1989)、《死者的孩子们》(1995)、《贪婪》(2000),戏剧《克拉拉S》(1981)、《城堡戏剧》(1985)、《在阿尔卑斯山上》(2002)、《死亡与少女I—V》(2002)等。
她先后获得过海因利希·伯尔奖、施蒂利亚州文学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等许多奖项,2004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与电影音乐相比,很少小说象这样让人透不过气,心情压抑,看到眼花缭乱,呼吸困难 是本好书 我不爱
评分采访耶利内克(节选)——摘自《书城》 问:你跟汉内克(《钢琴教师》电影导演)一样,也是奥地利人,并且跟他一样,你也不断探讨人类心灵的黑暗面和丑恶面。这其中有某种强烈联系吗? 答:这样说也是另一种陈腔滥调。但我们确实都不是特别“轻”的人——我的意思是说,在艺...
评分終於看完《鋼琴教師》,也在書末的十分之一才開始決定喜歡這本書,如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書中真的說得是『媚俗』這一個詞,而這本《鋼琴教師》講得是另一個詞,一種緊縛下的疏離,名之為『孤單』。 男學生只是個插曲,主旋律是彼此緊緊綁在一起、互相結合的母女關係,但...
评分文风不喜欢。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还是排版问题,还是我水平问题(很有可能是后者),看得我实在太郁闷了。全文就没有几句直接引语,句子感觉很凌乱,没有逻辑。看不下去,走马观花地看了下,后面也没有让我觉得很吸引的地方。叙述方式特异,本来就是很压抑的题材,描写也枯...
评分读钢琴教师这本书的时候总让我感觉像有一粒沙子在皮肤上摩擦着。它并不容易下咽,对于男性读者来说更是如此。语言是诗一般的,然而却是首黑色的、哥特式的诗,字里行间回荡着冷冽的琴音。 无法得到疏导的欲望总会想方设法从性器官以外的地方发泄出来吗?母亲其实想要个儿子却...
A sensitive person gets burned, like a delicate moth.
评分压抑
评分jesus~!
评分她笔下的人物就像这个分崩离析的世界上的空荡荡的躯壳,但是她显然对此也束手无策。她说自己的语言旨在为人们逃离被压迫提供可能性,但她并不指明应该选择哪一种途径。典型的耶利内克式的人物就是被家庭所奴役的女性,例如《钢琴教师》中低眉顺眼的艾瑞卡,生活在母亲掌控之下的成熟女人。
评分她笔下的人物就像这个分崩离析的世界上的空荡荡的躯壳,但是她显然对此也束手无策。她说自己的语言旨在为人们逃离被压迫提供可能性,但她并不指明应该选择哪一种途径。典型的耶利内克式的人物就是被家庭所奴役的女性,例如《钢琴教师》中低眉顺眼的艾瑞卡,生活在母亲掌控之下的成熟女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