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傢時代

哲學傢時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作者:謝強 馬丹譯
出品人:
頁數:134
译者:謝強
出版時間:2003-2-28
價格:180.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887390073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哲學
  • 法國
  • 哲學
  • 曆史
  • 文化
  • 思想
  • 西方哲學
  • 時代精神
  • 知識
  • 學術
  • 人文
  • 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及VCD是由法國廣播電視教育颱、法國教育文獻中心聯閤攝製的一套係列電視片。該書一套含文本說明一份,光碟五張。內容為哲學傢關於哲學與哲學史、社會學、心理學、真理、倫理學等關係的對話,從中可以體味到不同哲學傢博大精深的思維能力。該套書籍為進一步研究認識哲學的重要書目。

前言

哲學總督學迪娜·德雷弗斯女士策劃瞭一個哲學電影實驗項目,這些哲學影片大部分由讓·弗雷歇執導,教育廣播電視颱齣品(1965—1969年)。

在這次再版中,雖然隻選取部分內容,但這個電視節目仍展示瞭一些健在的哲學傢的風采,每一集中都會有思想觀點的微妙碰撞。當概念無法清晰闡述這種思想碰撞時,人們就會對它望文生義,這說明概念研究的欠缺。

這個電視節目同時還是哲學、教育學和獨一無二的電視研究。它讓人們自己意識到這種綜閤研究提齣的問題,並在尊重哲學要求的基礎上認真探討這些問題的可能性。讓學生們直接接觸一些重要哲學是人們渴望已久的理想做法。20世紀60~70年代的教育界已將其內化為一種製度,因為他們承認一些哲學的作者已經作古,但這些哲學傢並沒有失去生命——雖然無法看到這些作者的麵孔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

項目與目的

迪娜·德雷弗斯認為這個項目是要嚮學生們錶明:他們的哲學教師被無數哲學傢包圍著,他們的老師也是這個實際存在的活躍哲學群體的一員。這個群體的每一個人讓哲學找到瞭它所希望的符閤它的形象的環境,即“一個由自由的、彼此互助的人群構成的世界”(斯賓諾莎語)。這個項目側重讓學生們看而不是讓他們聽。

該項目有三個目的:

1.讓那些非專業的學生們明白哲學和哲學教學在學校無所不在。哲學教師是過去的哲學傢和現在的學生之間必不可少的中介人。這個中介人自己也是受包括哲學傢、某一問題的專傢和新哲學的創造者在內的曆史的影響。因此哲學教學不是某種先存知識的交流,而是那些具有特殊經驗的現實人生存的相互關係。

2.嚮學生們提供有關那些包含全部哲學問題的原始信息。

3.讓學生明白什麼是哲學對話。哲學對話不是關於哲學的對話,而是關於無限的有限思想的對話。孤獨話語背離哲學的本質,哲學是作為共同的事實和每個共同事實的典型而存在的。

40集係列專題片

1965~1969年,共拍攝瞭40部16毫米黑白膠片的影片。每部影片平均長度為30分鍾,《哲學與真理》(50分鍾)除外。該係列由一套班子攝製完成。“課外存在哲學生活,一大批哲學傢在孕育和滋養它”。阿蘭·巴迪奧作為提問者的齣鏡在外行與“專傢”的溝通中發揮瞭作用,保證瞭這套節目的一緻性。

每部影片都配有為教師準備的文獻資料。辯論的題目可以分為四大類:哲學與哲學史;哲學與科學;哲學與人文科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哲學與語言。作為補充還有一些以教學為目的的綜閤、思考和歸納節目。

哲學、教育學和視聽作品

人們可以從幾個層次上觀看這些影片。首先,它們無疑是曆史文獻,錶現哲學(其教學,其研究)與城市生活密不可分的聯係。它們反映行為和物質的曆史,如服裝、煙草、行動方式、禮貌方式等。

其次,除瞭這種文獻作用外,它們還是獨特的哲學和電影作品。它們是哲學作品:因為思想在這裏被考據,被質疑,被對照。這些作品也揭示齣某種“教學”方法或模式:理想的對話形式,簡單的布景,黑白片,字幕提示,深入淺齣的真理,以及巴迪奧反串蘇格拉底都為這些影片提供瞭一個教學空間。

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看,也可用於教師培訓。教師培訓就是要明確教師是什麼。

最後它們是視聽作品。20世紀60年代是“新浪潮”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裏,電影用一隻眼審視自身,用另一隻眼注視世界。電影在探究它要建構和贊頌的語言。

這些影片的拍攝産生瞭重大意義。片中許多情景都是試驗性的,從親密到對立,從靜態到動態,從兩人對話到多人討論。

人們總愛嚮哲學傢提諸如“你是誰?”“你是乾什麼的?”“你的真實麵孔是什麼?”等問題。

這些影片可以迴答以上問題,並逼真再現瞭伊波利特、阿隆、福柯、韋伊等人的那些變化莫測、若有所思、狡猾或清澈的麵孔。他們雖已做古,但音容笑貌猶在。影片的教育學意義也是積極的。我們不妨這樣想像:柏拉圖曾想拍攝一部蘇格拉底和伊波利特對話的影片。因為看到一個麵孔肯定不如想像一個麵孔,聯想可以超越這種可視物。

居伊-薩瑪瑪

著者簡介

作者簡介

謝強,著名翻譯傢。馬丹,著名翻譯傢。

圖書目錄

目錄
前言 居伊-薩瑪瑪
哲學與哲學史
1.導讀
2.訪談錄
哲學與社會學
1.導讀
2.訪談錄
哲學與心理學
1.導讀
2.訪談錄
哲學與真理
1.導讀
2.關於哲學與真理的討論
康德倫理學的現實性
1.導讀
2.關於康德倫理學的現實性的討論
文摘
讓伊波利特介紹
讓·伊波利特(1907~1968年)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哲學碩士,文學博士,當過高中教師,索邦大學教授,高等師範學校校長,法蘭西學院教授。他在法蘭西學院這個最高學府(他接替 Martial Gueroult職位)主要緻力於教授哲學史。
黑格爾從實踐和理論上闡釋並證明瞭哲學傢對哲學史的特彆關注。黑格爾認為:哲學史遠非各學科的簡單傳承,因為它們彼此推翻,相互質疑,哲學史是人類思想的本真展現。哲學史按時間順序錶現人類思想的邏輯構成,並在其曆史終結時對自身形成全麵認知。伊波利特正是在鑽研黑格爾學說時武裝瞭自己的思想。
伊波利特在1939~1941年間翻譯瞭《精神現象學》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和科耶夫( Kojeve)接觸到黑格爾的辯證法(奴隸與主人的鬥爭)。1946年,伊波利特對這本書進行瞭詳細評論,寫成《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發生與結構》——這是他的博士論文。他認為黑格爾無疑是産生於係統知識中的真實意識生動曆程的作者,而不是19世紀首先從他身上看到的那種封閉係統的建構者。
後來,當伊波利特談論黑格爾的思想體係時,總說他是為瞭尋找沉澱於此的生活,比如,在他1953年寫的名為《邏輯與存在》一書中。但對於這位也研究馬剋思學說的人而言,存在首先是真實曆史的存在。早在1948年,伊波利特就發錶瞭他的《黑格爾曆史哲學引言》。因此,沒有人比他更有資格在這部1965年1月9日播齣的電視節目中談論“哲學和哲學史”這個題目。
在這次節目中,伊波利特接受蘭斯男子中學哲學教師阿蘭·巴迪奧的提問——一次輕鬆的哲學交談。阿蘭·巴迪奧不斷地把這位思想傢的興緻引到哲學和哲學史關係的問題上來。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