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时代

哲学家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谢强 马丹译
出品人:
页数:134
译者:谢强
出版时间:2003-2-28
价格:180.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88739007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法国
  • 哲学
  • 历史
  • 文化
  • 思想
  • 西方哲学
  • 时代精神
  • 知识
  • 学术
  • 人文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及VCD是由法国广播电视教育台、法国教育文献中心联合摄制的一套系列电视片。该书一套含文本说明一份,光碟五张。内容为哲学家关于哲学与哲学史、社会学、心理学、真理、伦理学等关系的对话,从中可以体味到不同哲学家博大精深的思维能力。该套书籍为进一步研究认识哲学的重要书目。

前言

哲学总督学迪娜·德雷弗斯女士策划了一个哲学电影实验项目,这些哲学影片大部分由让·弗雷歇执导,教育广播电视台出品(1965—1969年)。

在这次再版中,虽然只选取部分内容,但这个电视节目仍展示了一些健在的哲学家的风采,每一集中都会有思想观点的微妙碰撞。当概念无法清晰阐述这种思想碰撞时,人们就会对它望文生义,这说明概念研究的欠缺。

这个电视节目同时还是哲学、教育学和独一无二的电视研究。它让人们自己意识到这种综合研究提出的问题,并在尊重哲学要求的基础上认真探讨这些问题的可能性。让学生们直接接触一些重要哲学是人们渴望已久的理想做法。20世纪60~70年代的教育界已将其内化为一种制度,因为他们承认一些哲学的作者已经作古,但这些哲学家并没有失去生命——虽然无法看到这些作者的面孔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项目与目的

迪娜·德雷弗斯认为这个项目是要向学生们表明:他们的哲学教师被无数哲学家包围着,他们的老师也是这个实际存在的活跃哲学群体的一员。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让哲学找到了它所希望的符合它的形象的环境,即“一个由自由的、彼此互助的人群构成的世界”(斯宾诺莎语)。这个项目侧重让学生们看而不是让他们听。

该项目有三个目的:

1.让那些非专业的学生们明白哲学和哲学教学在学校无所不在。哲学教师是过去的哲学家和现在的学生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人。这个中介人自己也是受包括哲学家、某一问题的专家和新哲学的创造者在内的历史的影响。因此哲学教学不是某种先存知识的交流,而是那些具有特殊经验的现实人生存的相互关系。

2.向学生们提供有关那些包含全部哲学问题的原始信息。

3.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哲学对话。哲学对话不是关于哲学的对话,而是关于无限的有限思想的对话。孤独话语背离哲学的本质,哲学是作为共同的事实和每个共同事实的典型而存在的。

40集系列专题片

1965~1969年,共拍摄了40部16毫米黑白胶片的影片。每部影片平均长度为30分钟,《哲学与真理》(50分钟)除外。该系列由一套班子摄制完成。“课外存在哲学生活,一大批哲学家在孕育和滋养它”。阿兰·巴迪奥作为提问者的出镜在外行与“专家”的沟通中发挥了作用,保证了这套节目的一致性。

每部影片都配有为教师准备的文献资料。辩论的题目可以分为四大类:哲学与哲学史;哲学与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与语言。作为补充还有一些以教学为目的的综合、思考和归纳节目。

哲学、教育学和视听作品

人们可以从几个层次上观看这些影片。首先,它们无疑是历史文献,表现哲学(其教学,其研究)与城市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反映行为和物质的历史,如服装、烟草、行动方式、礼貌方式等。

其次,除了这种文献作用外,它们还是独特的哲学和电影作品。它们是哲学作品:因为思想在这里被考据,被质疑,被对照。这些作品也揭示出某种“教学”方法或模式:理想的对话形式,简单的布景,黑白片,字幕提示,深入浅出的真理,以及巴迪奥反串苏格拉底都为这些影片提供了一个教学空间。

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看,也可用于教师培训。教师培训就是要明确教师是什么。

最后它们是视听作品。20世纪60年代是“新浪潮”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电影用一只眼审视自身,用另一只眼注视世界。电影在探究它要建构和赞颂的语言。

这些影片的拍摄产生了重大意义。片中许多情景都是试验性的,从亲密到对立,从静态到动态,从两人对话到多人讨论。

人们总爱向哲学家提诸如“你是谁?”“你是干什么的?”“你的真实面孔是什么?”等问题。

这些影片可以回答以上问题,并逼真再现了伊波利特、阿隆、福柯、韦伊等人的那些变化莫测、若有所思、狡猾或清澈的面孔。他们虽已做古,但音容笑貌犹在。影片的教育学意义也是积极的。我们不妨这样想像:柏拉图曾想拍摄一部苏格拉底和伊波利特对话的影片。因为看到一个面孔肯定不如想像一个面孔,联想可以超越这种可视物。

居伊-萨玛玛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谢强,著名翻译家。马丹,著名翻译家。

目录信息

目录
前言 居伊-萨玛玛
哲学与哲学史
1.导读
2.访谈录
哲学与社会学
1.导读
2.访谈录
哲学与心理学
1.导读
2.访谈录
哲学与真理
1.导读
2.关于哲学与真理的讨论
康德伦理学的现实性
1.导读
2.关于康德伦理学的现实性的讨论
文摘
让伊波利特介绍
让·伊波利特(1907~1968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硕士,文学博士,当过高中教师,索邦大学教授,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法兰西学院教授。他在法兰西学院这个最高学府(他接替 Martial Gueroult职位)主要致力于教授哲学史。
黑格尔从实践和理论上阐释并证明了哲学家对哲学史的特别关注。黑格尔认为:哲学史远非各学科的简单传承,因为它们彼此推翻,相互质疑,哲学史是人类思想的本真展现。哲学史按时间顺序表现人类思想的逻辑构成,并在其历史终结时对自身形成全面认知。伊波利特正是在钻研黑格尔学说时武装了自己的思想。
伊波利特在1939~1941年间翻译了《精神现象学》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科耶夫( Kojeve)接触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奴隶与主人的斗争)。1946年,伊波利特对这本书进行了详细评论,写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发生与结构》——这是他的博士论文。他认为黑格尔无疑是产生于系统知识中的真实意识生动历程的作者,而不是19世纪首先从他身上看到的那种封闭系统的建构者。
后来,当伊波利特谈论黑格尔的思想体系时,总说他是为了寻找沉淀于此的生活,比如,在他1953年写的名为《逻辑与存在》一书中。但对于这位也研究马克思学说的人而言,存在首先是真实历史的存在。早在1948年,伊波利特就发表了他的《黑格尔历史哲学引言》。因此,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在这部1965年1月9日播出的电视节目中谈论“哲学和哲学史”这个题目。
在这次节目中,伊波利特接受兰斯男子中学哲学教师阿兰·巴迪奥的提问——一次轻松的哲学交谈。阿兰·巴迪奥不断地把这位思想家的兴致引到哲学和哲学史关系的问题上来。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