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權力與國傢》是以鄉村的文化網絡為基本結構並考察其功能,這一點和作者第二本書《從國族中拯救曆史》(中譯本即齣)的結構形態似乎相差不少,但他所關注的主題卻在繼續延伸:現代國傢如何構造新的文化,以及民間團體如何“抵抗”從上麵來的“攻擊”,是第二本書所討論的一個主要問題。
最重要的一點是,作者在他的著述裏貫穿瞭一種方法論:在考慮話語—主體—製度這三者對曆史的建構時應該加入許多外來事物和偶然因素,因為參與主體和主體性構成的不僅有話語,還有外來事物;而由主體構建的製度還應包括製度本身的邏輯和偶然性。因此,所謂“拯救曆史”其實是一個方法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帶有實體的目的。作者認為當民族國傢成為現代性之下的曆史主體時,其它曆史就沒有瞭,因為寫曆史的不同方法帶有不同的目的性——以民族國傢為對象的曆史自然會排除掉其他可能的曆史。所以,他從民族國傢中要拯救的不是某種實體,而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錶明,我們本來就應該有許多種曆史,它們是交織在一起的。對杜贊奇這樣的研究者來講,他最關注的就是在民族國傢之外的曆史是如何被壓下去的,鄉村仍然是他的立場。
杜贊奇:早年就學於印度和美國,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曆史學係及東亞語言文明係教授。其《文化、權力與國傢: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曾先後榮獲1989年度的美國曆史學會費正清奬以及1990年度的亞洲研究學會列文森奬。其第二本專著《從國族中拯救曆史:質疑現代中國敘事》,中文譯本也已於2003年麵世。其最新著作《主權與真實性:滿州國與東亞現代進程》,也已於近日齣版。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如是说,乡绅是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现象。费老对乡土社会的描述是“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我也看到过有学者认为,与其说传统中国社会是“皇权不下县”的,倒不如说...
評分大四上学期的最后一篇习作,为怀念那段历久弥新的好日子,特意拿出来晒晒。 杜赞奇先生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书立足于中国农村(江湖)与国家政权(庙堂)的互动关系如何开展博弈。文无义理不立,界定概念是澄清问题的首要步骤,作者明白语言不可...
評分本书充分利用“满铁”在华北地区的调查资料,重点研究了20世纪上半叶国家政权的扩张对华北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利用“权力的文化网络”和“国家政权的内卷化”这两个核心概念对这一时期村庄领导层地位的变化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探讨中国国家政...
評分研一的时候,曾草草读过此书关于国家政权建设与权力的文化网络部分,另精读此书的宗教一章。这种掐头去尾的阅读方式在面对一些没有首尾连贯性的书籍时还能敷衍,面对这种逻辑性极强,一章扣一章的书籍,则实属不负责任。故此次重读,是为从头至尾的精读。 “权力的文化网络”作...
評分看完後想問的是:清政府民國政府日僞政權都無法解決的基層組織現代化與政權內捲化的矛盾,解放後是怎麼牛逼地解決的?結論部分太簡略,求樓主寫個續集吧。。。
评分作者提齣的幾個概念有些華而不實,不過史料還是很翔實的。(重印瞭那麼多次,譯本中那麼多錯誤為什麼就是不修訂?)
评分這本書算是寫政治權力滲透到鄉村中寫得相當清楚的瞭
评分美國學者杜贊奇的代錶作,盡管以20世紀上半葉的華北農村作為論述對象,但本書的寫作主旨,卻不是為瞭簡單敘述這一時期華北農村的發展狀況,而是以此作為研究素材和佐證參考,建構起作者解釋華北鄉村變遷的一套理論體係。這套理論以權力的文化網絡和國傢政權的內捲化這兩個原創性概念為中心,因此本書的理論性要明顯大於敘述性。盡管有部分學者批評,作者的上述兩個概念修辭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但這兩個概念,尤其是後者(國傢政權的內捲化),被後繼學者廣泛運用到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和社會史的研究當中。也正基於此,本書算得上是海外中國研究的必讀論著之一。
评分杜贊奇在本書中論述的最為突齣的兩個概念分彆是“權力的文化網絡”和“國傢政權內捲化”。第一個概念實際上是以權力為中軸將清末民國華北鄉土社會中的宗族血緣、宗教、鄉紳階層、傳統規俗等事物全部囊括瞭進去,感覺是一個“包圓”式的總括概念。藉由所謂的“權力的文化網絡”杜贊奇對鄉土社會各勢力的相互鬥爭以及聯閤起來與國傢政權進行鬥爭的現象進行瞭探究。政權的內捲化則是國傢政權在擴張對鄉村控製時無法打破其原有格局而隻能不斷復製之前采用的方法(非正式組織)進而無法使控製力進化的睏境。這一切肇因於國傢與底層利益的根本衝突。客觀條件不允許且清與民國政府也無法下決心去進行徹底破除鄉土社會的舊體係,正式的官僚體製無法擴張到地方,隨著鄉紳的退齣,國傢公務隻能依賴非正式經紀型組織進而造成更大衝突,最終使得一切在內捲化中循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