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套装共2册)》由两条平行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追求爱情幸福的悲剧,她根本不爱了无生气的官僚丈夫卡列宁,而与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伏伦斯基一见钟情和他离家出走,因此遭到上流社会的鄙弃,后与伏伦斯基出现感情危机,最终彻底绝望而卧轨自杀。这里揭露了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和腐朽;另一条是外省地主列文经历种种波折终于和所爱的贵族小姐吉娣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以及他面临农村破产而进行的经济改革。
这本书今年听了两遍,一直想写点笔记,拖到年末只能匆匆把些零碎想法概括几笔。托尔斯泰对万事万物观察之细体贴之深就不说了,这小说之所以能连听两遍享受主要在这里。 1.安娜与列文是非常相像的两个人,最大的不同是性别而已。这一点在听第二遍的时候感觉尤其深刻。他们情感的...
评分 评分每天断断续续地,在网页上读完了《安娜·卡列宁那》。怀着对长久以来对老托的偏见,和对老陀的偏爱,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句评论:就小说的艺术而言,老托是胜于老陀的。言之有理。不过有趣的事也在这里,正是由于出色的全局掌控和局部...
评分借着最近上映的这部电影,本想写几句简短的影评,可是赫然发现,短不了。 《安娜·卡列尼娜》,相信很多读过它的人都和我一样,与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还是在遥远的中学时代!而那时,不谙世事几许的我们又能真正读懂托老字里行间的多少呢?想来,当时那份对大部头的敬畏...
评分我坦白,自己这个网名是来自两个安娜的启发。 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卡列宁夫人,一个是契诃夫《脖子上的安娜》里面没有前者出名的安纽达。 两个安娜,就是女人的两种选择。 一个要为了自由和爱情而赴死,一个为了富贵享乐而在现实里堕落,一个死了,一个要活下去。 其实她们都是...
列文。处女男。
评分托尔斯泰还是很有意思的,他能刻画出安娜这样一个女人:拥有社交界的权杖——轻而易举就能俘获男人的芳心,也同时拥有一个稳定而富裕的家庭,一个可爱的儿子。然而也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为了追求“爱情”这样虚幻的字眼而宁愿付出一切惨痛的代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安娜的死并不是因为由不论的关系而引起的舆论与道德上的压力——显然她曾经顽强地从中挺出来——而是因为那曾经让她魂牵梦绕的爱情如今的消亡。安娜无疑是一个残酷的女人,她的死出于报复,也成功地毁掉了另一个因这段爱情而卷入苦海的男人的一生。如果教条式地追问谁应该为安娜的死负责,恐怕没有一个答案能够圆满地回答:社会也好,现实的爱情也好,都像安娜所看不清的那团黑暗。直到那汹涌而来的铁轮碾来,才终于有一支烛光将那团黑暗点亮,然后再一次,陷入了永恒的黑暗之中。
评分也不知道为什么就非常喜欢这个系列的装帧。 于是这本安娜卡列宁娜在我的青春时期。 在我记不清那些长长的外国人名姓的日子里。 也曾是最喜欢的国外名著。
评分百看不厌
评分是我没读懂托尔斯泰吧。= =太恶俗了。看了以后就不想再看托的任何作品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